蛇是爬行纲动物演化史中最迟出现的类群,起源于约1.18亿年前的早白垩纪。最早的蛇化石出土于距今七千多万年的中生代白垩纪地层内。
蛇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智慧、机警和变化。其冬眠与蜕皮过程,被认为是“死而复生”的象征,充满神秘感。蛇在捕猎时展现出的机智与策略,使其被视为聪明且灵活的象征。此外,蛇也被认为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能够适应恶劣的环境。
蛇年作为十二生肖之一的年份,属于中国传统历法中的一部分,源自上古时期图腾文化。蛇图腾的崇拜起源于母系社会,蛇被视为生命力与繁殖力的象征。随着社会的变迁,尤其是父系社会的兴起,蛇图腾逐渐演变为龙图腾,后者最终成为中华文化中的象征性动物。
蛇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尤其在命理学、风水学和民间习俗中。蛇年被认为充满变化与挑战,适合进行改革与创新。
在古老的传说神话中,人类的始祖伏羲氏、女娲氏都是人面蛇身,他们两神的交合便产生了人。在出土的墓室绘画中,就有人面蛇身的伏羲和女娲交合在一起的画图。
我国1989年3月发行的T135《马王堆汉墓帛画》邮集第一图“天上”及小型张上端正中就绘有人首蛇身的神的形象,据说就是人类始祖之一的女娲。
龙是华夏先民创造的神物,是华夏民族最终的图腾。但龙是由蛇而来,龙的主体(龙颈、龙身)是蛇的形象,先有蛇,再有龙;然龙大蛇小,故人们常称蛇为“小龙”。十二生肖属相,蛇排行第六,位龙之后。
十二生肖中,蛇的形象或许最为复杂,中国人对蛇的情感也最为矛盾,它既是灵性与神圣的象征,又是冷酷和阴柔的化身。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蛇在中国人的形象思维中逐渐变成一种文化符号,它具有某种神秘的灵性,善于隐蔽变化,生命力极强。
西晋文学家傅玄写过一首《灵蛇铭》,把灵蛇作为生肖的吉祥属性表达得淋漓尽致:“蒙兹灵蛇,断而能续。飞不须冀,行不假足。上腾云霄,下游山岳。逢此明珠,预身龙族。”由此可见蛇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福建自古称“闽”,闽的意义就是门内供着一条蛇。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并不把它归为“门”部,却归之“虫”部,释义是“闽,东南越,蛇种”。
蛇形图腾崇拜的习俗,已成为闽文化的标志之一。大量文献和考古发掘都证明闽越人盛行崇蛇之风,武夷山汉城遗址发现了蛇形装饰图案的瓦当、雕有蛇图的铜铎残片。
在3000年前福建青铜时代的陶器上,就充满蛇图腾的印记——陶器上有蛇形堆塑,陶器表面有蟠虺纹饰,及仿蛇皮花纹的各种几何图案。华安县马坑乡草仔山、诏安县官陂镇溪口村等地也发现蛇形石刻,充分显示早期闽越人对蛇信仰与崇拜的鲜明特征。
东汉的《吴越春秋》、《越绝书》等文献,无不记述闽越人的蛇图腾。汉武帝统一闽越后,中原汉族南迁,闽越人的生活习俗逐渐融入南下的汉族移民之中,蛇形文身等习俗才渐渐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