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马,现如今是洛阳市伊滨区的一个社区。它本来的名字叫“马村”,位于偃师的最西端。后来因与偃师东部的一个村子重名,易名为“西马村”。再后来搞城市化,又被称为“西马社区”。
对于“西马村”和“西马社区”我不大熟悉,对于“马村”我却印象颇深。要知道,我生于斯,长于斯,可是在故乡生活了二十多个年头啊。
村子的周围原来是有寨墙的,好像是民国初期为躲避土匪而修建的。夯筑而成的寨墙共有四个寨门,东西是两个大寨门,南北是两个小寨门。寨墙外是深深的寨壕。我小时候曾在寨墙上跑来跑去,摘酸枣,捉天牛,玩得不亦乐乎。村民们常在寨壕的积水里养鸭养鹅,种莲沤麻……
马村东边紧邻的司马街,曾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晚年写《资治通鉴》的地方;西南四公里处,便是著名的龙门石窟;西北三公里处是埋葬关羽首级的关帝冢,又叫关林庙 。
伊河经龙门石窟北流而下,在马村西北处转向东流,形成一个拐点。西河滩是稻田和苹果园,北河滩是花生地红薯地和小菜园,而村子周围多种小麦和玉米,是一年两熟的肥沃良田。麦子秀穗时,微风拂过田野,碧浪飘香,令人心旷神怡;秋收过后,各家的屋檐下悬挂着金灿灿的玉米穗,满街的房坡上晾晒着白花花的红薯片,村子里到处是欢声笑语。
村子西北边的渡口是十里八乡赶关林会的必经之地。这里汛期靠大木船摆渡,枯水期则有小桥过人。每月逢三关林集会,渡口成了热闹的场所。人们呼朋唤友,结伴同行,和撑船的艄公热情地打着招呼。
“宋大山渠”由西向东从河滩流过,把伊河水引向下游村庄浇灌农田。天热的时候,年少的我经常和伙伴们在渠里捉鱼摸蟹,凫水嬉戏。
马村一百多户人家,马姓居多,曹姓其次,接着是姓李姓孙的人家,其他姓氏凤毛麟角。我们曹家祠堂建于民国初期,中间正殿,两边厢房。方正的院子里左右各有一棵粗壮的青皮梧桐树,枝叶茂盛,华盖成阴。每年春节祭祖的时候,长长的鞭炮从树上垂下来,一直延伸到祠堂大门外,点燃后噼哩啪啦响个不停,烟雾缭绕的祠堂里充满了香火味儿……
星转斗移,岁月沧桑。渠道纵横的田间地头变成了楼房林立的柏油马路;乡村变成了城市;曾经的“马村大队”变成了如今的“西马社区”。每次返乡,我都要在“社区”里游游转转,寻寻觅觅,想找出当年的痕迹。但,痕迹越来越少了,只能成为遥远的回忆。我所熟悉的“马村”已不复存在,展现在我眼前的已是一座陌生的新地标:“西马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