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瓯南
赴秦
没过多久,公叔座就死了。唯一一个欣赏(在魏国)商鞅的人离商鞅而去了。商鞅自知自己在魏国不会有什么好的前途,为了谋求更适合自己的工作,他决定离开魏国。
那时秦孝公正下令寻找贤才,重建缪公之霸业,在这时,商鞅应运而生,便毅然决然去了秦国。
商鞅可不是要趁着什么五一黄金周到秦国旅游的,他到这里是要找个官当当的。怎么办呢?想当官必须得见到能封自己官的人啊,商鞅是这样做的。
托关系走后门并非现代人惯用的手段,古人也是对其深有领会的,商鞅就是一个例子。
商鞅是怎么做的哪?他先找到了一个人,这个人的身份也不简单,他是秦孝公身边的红人,这个人的名字是景监。不知道商鞅给景监送了什么礼,经过景监的介绍,秦孝公竟然接见了商鞅,商鞅相信自己的机会来了。等见到秦孝公后,我一定要把自己的所有想法都说出来,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
商鞅很热情,但秦孝公却不十分给力。
秦孝公商鞅俩人跪在地毯上(古人都是跪着说话),说了很长时间,商鞅激情四射,不过秦孝公不知什么原因(难道是昨天晚上把精力耗光了),听着听着就栽栽头,听着听着就栽栽头(此情形酷似现在的中学生上课时的表现),商鞅说了什么,他应该一句都没听懂。
话说完了,秦孝公也从睡梦中醒了过来,由于他根本就没有认真听商鞅讲话,所以他觉得商鞅这个人不过是个凡夫俗子,心想景监怎么会把这样一个人介绍给自己,俩人散会后,秦孝公召见景监,很生气地说,你的那位来客不过是个什么都不知道的狂妄之徒,哪配得上任用呢?
这头景监也很生气,想想商鞅对自己说的他什么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之类的话,景监就气不打一处来,回去后痛骂了商鞅一顿。
商鞅被搞的也是一头雾水,自己已经很努力了,可那秦王只顾睡觉,根本听不进去呀,于是他解释道,我用五帝之道劝孝公,可他并不理我呀!
第一次谈话以失败告终。
但商鞅并没有放弃,想来自己西行秦国,不就是想得到任用吗,现在事还没成,怎么能说不干就不干了,不行,一定得继续干下去。
与秦孝公见面后,商鞅又在家好好思考了几天,他仔细分析了秦孝公的心理,最后他又想了一番话,鼓起胆子,又要求见孝公,于是他又一次会见了秦孝公,还是和他谈话,不过这一次比上一次谈的还多,商鞅觉得这回秦孝公该满意了吧,自己已经认真分析了他想听到什么话,只要他认同自己的观点,就一定会任用我。
但令商鞅失望的是,这回还是没能让秦孝公满意。
于是秦孝公又把第一次见商鞅后的那一幕重新演了一遍,自己责备景监,景监痛骂商鞅,商鞅连忙解释,我用三王之道劝孝公,他也听不进去呀!让我再回家想几天。
第二次谈话结束,商鞅还是没能成功!
这个秦孝公到底想要什么东西呀,难道是想让我带几个漂亮女人去见他吗?商鞅也很纳闷,想不明白秦孝公想让他说些什么,不过商鞅还是很有耐力的,你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想用我,我也不是吃软饭的,只要你不任用我,我就一直陪你谈下去,直到你任用我为止,到此,商鞅已经抱定了这样的信念。
话虽这么说,但该准备还是要准备的,商鞅可不想把自己的大好年华都浪费在和秦孝公谈那些无用的话上,他要尽快得到秦孝公的认可,这样才能有机会发挥自己的作用。为此,他更加努力地去揣摩秦孝公的心理。五帝之道、三王之道你都听不进去,那我就该换一种思路了,在经过认真的思考之后,商鞅终于猜透了秦孝公的心理——重建霸业。他终于知道自己该怎么跟秦孝公谈话了,既然你想重建霸业,我就满足你的野心。
商鞅又一次提出见秦孝公的要求,这一次,他信心满满,马上就要成功了。
第三次谈话又开始了。
这一次,商鞅果然说动了秦孝公,谈话结束后,秦孝公对景监说,好了,可以和你的那位来客交谈了。
景监大喜,回去就问商鞅对秦孝公说了什么,商鞅说,我用霸王之道劝孝公,看来他是准备任用我了,如果他再召见我,我就知道该怎么说了。
果然,秦孝公又一次召见了商鞅,商鞅迎其心理,专挑他喜欢的话说,秦孝公被商鞅说得膝盖在席上直往前挪动(膝之前于席也。激动呀)!
就这样,秦孝公与商鞅交谈了好几天,等商鞅把事先准备好的话、即兴乱扯的话都说完后,实在没有什么话说了,方才离去。但秦孝公似乎还不满足,只可惜商鞅已不能再说出话了呀!
此形势真是一片大好,就这样商鞅开始得到秦孝公的信任,他的政治仕途就此开始,
这回该轮到景监纳闷了,前几次谈话效果都不好,怎么这次谈话一谈就成功了哪?
他向商鞅问原因,商鞅说,我用帝王之道劝说秦王,可他却说,贤能的君主都是自己扬名天下,他等不了这么长时间。因此我就用强国之术向他陈述,没想到听到这话他倒是挺高兴,就这样,就决定任用我了。
一个思想超前的人,想要改变人们固守已久的成规不是那么容易的,商鞅会遇到困难的,即便是他成功了,他也一定会付出代价。
周围的其他人都是大马褂、长辫子,就你穿着西装,打着领带,不打你打谁!
变法第一人
在得到秦孝公的任用后,商鞅开始了他的行动——变法。
但就像今天我们的移民一样,在自己的故土上生活那么多年,想让这些人搬走是不容易的,他们会赖在家里不走,还得派干部去动员,其实想想搬走也不是什么坏事,国家给你盖房,这不比你住的破屋子强多了吗!但是,最根本的问题不在这儿,如果真要去形容它的话——故土难离——四字是最恰当的了。
现在还是这样困难,两千多年前的商鞅为了让人们改变墨守了几百年的陈规,也不是容易的。
不过这个问题也好解决,只要能说服秦孝公来帮自己,那些个达官贵族算得了什么,至于百姓,就更甭提了,拉出去几个不愿意的砍了,你看还有没有敢说不愿意的。
本着打压贵族、鱼肉百姓的伟大理想,商鞅开始了他的变法。
其实秦孝公刚开始听到商鞅要变法时,并不是一哄就上的,他也有些犹豫,因为他也担心天下的人会在背后说自己的坏话,但最后又怎么同意了呢?
大家别忘了商鞅是什么样的人,他既然能让秦孝公从不信任自己到信任并重用自己,这件事那还不是小菜一碟。于是他又发动了自己的口才,把先辈们如商汤、周武、夏桀、商纣们说了个遍,商汤、周武不循古道而缔王业,夏桀、商纣不改礼制而亡国家。商鞅又一次抓住秦孝公想创建霸业的心理,成功说服了他。
并且,为了配合他的变法,秦孝公还给他封了个官——左庶长。不管官大官小,总能指挥俩人为己服务,一切准备就绪后,行动开始。
对于商鞅,我只能说,不服不行呀(以后你会明白的)!
策略
在推行他的制度之前,商鞅先做了一件事,为了在秦国的老百姓面前给自己树立个形象,他也只能选择这样做。商鞅心里也十分清楚,光靠杀人还是不行地,得让人从心底佩服你才是最有效的办法。
这件事相信大家也都听说过,在这里我再给大家简单叙述一下。
这天,天气阳光明媚,多云转晴,在都城南门出现了一个奇怪的景象:有俩士兵抬着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在一个当官的人的带领下把这根木头放在了南门口,又在其旁边贴了几个字,有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给他十两黄金。
老百姓都被这个告示吸引住了,十两黄金呢,那得干多少活才能赚过来,在心里估摸着自己这辈子也挣不了十两黄金呀,于是人心思动,个个跃跃欲试。
不过,由于当时的政府不一定能和老百姓搞好关系,老百姓们虽然都想得到这十两黄金,可又怕这是个陷阱,万一自己把木头搬到北门,等待他的不是金灿灿的黄金,而是银晃晃的刀,到那时命一定会保不住,再说看眼前的这个当官的也不像个好人。所以,百姓只是围观却没人敢真去搬那根值十两黄金的木头。
这一结果真是出乎商鞅的预料,他本以为当那些穷老百姓看到告示后会个个争着抢着去搬那根木头,他甚至还意淫了他们会大打出手,不过现实的情况令他颇感尴尬。
商鞅能分析透那些个国君的心思,却并不能了解老百姓到底想的是什么。国君没有压力,做错事也不怕被砍头,但穷老百姓却时刻警惕着,生怕哪一点做错了,丢了性命。
这就是那个时代的现实。
不过商鞅却不这样想,他认为人们之所以不来搬木头,是因为奖金太少了。于是他又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了四十金,告诉那些老百姓,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奖五十金。
这下人心更加思动了,可还是没人敢来搬那根木头。
商鞅现在恐怕早就无奈了,奖金都这么高了,还是没人来搬,他都想要打道回府了。
有怕死的人,自然就有不怕死的人,当年那个第一个吃西红柿的人是个英雄,当别人都认为那又红又圆的西红柿有毒的时候,他却亲自尝了一个,事实证明,西红柿不仅没有毒,而且还很好吃。
商鞅也遇到了这样一个人。
就在他准备收拾收拾东西,失望地回家时,一个人突然从人群中窜了出来。
只见这个人一声不吭地抱着那根木头就朝北门走去,人们都被他的这种勇气震撼了,纷纷跟在他周围,商鞅也是被此人的举动所惊讶,不过他还是很高兴的,毕竟自己的赚取百姓信任的策略已经成功。于是他也跟着这个年轻人一同前往北门,那里有这个年轻人意想不到的东西在等着他的到来。
闻讯聚来的群众越来越多,他们也只不过是想凑过来看看热闹而已,而这却是商鞅最期望看到的结果,待会儿等他把五十两金子交到这个年轻人手里的时候,群众中一定会引起热烈的讨论,商鞅做这件事的效果也就出来了。
到了南门,这个年轻人把手中的木头放了下来,然后商鞅立刻走到他面前,从士兵手中接过五十两黄金交到年轻人手里,并对他说,我说话算数,这五十两黄金就是你的了。
然后这个年轻人高兴的一定会晕过去,而周围的群众一定会后悔为什么自己不敢去搬这根木头。
接着,我想商鞅会给跟过来的群众讲两句话,大家好,我叫商鞅,是从魏国来的,到你们秦国,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我要推行变法,今天的事是为了向大家说明我商鞅是个有诚信的人,说到就一定会做到,还请大家支持我的变法活动。
然后周围是一片掌声。
这段情节是我根据现实想像出来的,不过我认为商鞅也一定会这么做,他花五十两黄金可不是要让那些穷百姓看热闹的,他要的是实效,所以,他一定会给周围的群众讲讲他这么做的目的。
他的这番举动终于有了效果,而且是很好的反响,商鞅花五十两金子为自己找了个代言人,他策划的这个广告的回收率也很高,几乎全城的人都在谈论从魏国来了个商鞅,他是个很有诚信的人之类的话。
这就叫能力(你服了吧)!
威信已经树立好,下面变法就要开始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商鞅制定的新法律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