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腰子棍棍面出现在饭馆里,和大车司机有关。石腰子是店头一个村,来往车多人多有了商机,村里有人就开始卖面,好吃顶饱,大受天南地北“下苦人”欢迎,打出了招牌。平天村大概是相同的原因。
棍棍面,顾名思义,面条粗如小棍棍,口感筋道,因为手工揉面,又有盐水或蓬灰加持,所以面条极具韧性。和“柳巷面”比起来,更有弹性,不像“柳巷面”那般梆梆地生硬。棍棍面手法和兰州拉面近似,但沒有兰州拉面“大毛”“二细”的分类,胃口不好地,会叫老板煮“馕”些。
拉面用汤煮,棍棍面是“炒”地。面条下锅煮好,可选肥瘦肉,鸡蛋,火腿,或素菜炒。师傅一般下手重,青椒是金牌配角,盐,辣子加的毫不留情。往往吃得人满头大汗,夏天必然再来一瓶冰镇啤酒,抱着肚子,长叹一气,心满意足。
新修地路绕过了石腰子村,生意做不成了。开食堂地逐路而居,把“石腰子棍棍面”搬到了210国道沿线。平天村棍棍面干脆把店开到县城,店名就叫“平天村棍棍面”,这个举措,算是奠定了棍棍面的基础。随着新区开发,平天村又获得了当年石腰子的优势,举村打造“农家乐”,主打“平天村棍棍面”。最近,平天村第一家店因为拆迀又搬到了商业街。改名“川湘食府”,唉,你跟川,湘又有啥关系?大哥说:人到这儿都是来吃棍棍面地。也许,老板觉得“食府”更“高大上”?总归强过“卖面地”?
棍棍面地诞生,发展,也是社会变迁地缩影。它上不了正席,追随着“下苦人”的足迹,始终如一重口量大耐嚼顶饱,支持他们走遍天下。来,咥一碗!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