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团场的上海人
赵志玲
他-----是那样的矮小,那样的不起眼,那样的平凡,他是那个年代标准的上海男人,一米六不到的个子,瘦瘦小小的,浑身上下,却透着一种竖毅和精干.
他为农场,整整行医四十多个春秋,岁月在他那饱经风霜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刀痕,可是却带不走他热爱农场的热情,带不走牧民们对他的深深眷顾。
当二十世纪八十年,党中央下发有关上海知青可以回故乡的文件后,成千上万的上海回乡大潮就上演了整整长达二十之久,漫漫回乡路,再苦、再累、再难,也要回故乡,家乡永远是最美的地方,当年,为了回上海,为了回家乡,多少活着的人,重新回到了繁华美丽的大上海,年轻的他,没有因为党中央的好政策,而回上海,而后来的实事证明,他应该留下来,这里的人们需要他,这里需要他……
他的孩子,也相继留在了农场,其中一个孩子长大后娶了一名蒙古族姑娘为妻,并说:“这里的路宽敞,这里的人豪爽,这里有我的爱、我的情,我的梦想。上海的道路太拥挤,霓红灯太多,人好难懂,人情好淡薄……”久久也不肯回去,另一个孩子,也回到了农场,她说“这里有我真正的家,真正的爱,放弃这个家是她一辈子的错,她要回来,重新拥有失去的,重新体味那酸酸甜甜的瓜果香味,领略那辽阔浩翰的北国风光,并要把它建设的更加美丽。”
一切都是,那么的顺其自然,上海人扎根在了农场,不会有一出门就拥挤街道,喧嚣的嗽叭;没有到那里都要排队的烦琐,没有满路都是车子排泄的汽油味……
他喜欢这里的寂静、恬静,喜欢这里的绿,喜欢这里的天山雪原,喜欢这里广袤的戈壁滩,喜欢这里善良的人们,喜欢这里无私奉献的垦区人,喜欢这里好客的牧民们,喜欢这里越来越好、越快的发展……
农场的经济在蓬勃发展,他扎根农场的信念也越来越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