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原子习惯》的第一章“微习惯的惊人力量”,我确实学到了很多,对自己的一些看法也有了很大的改观。
一个核心点是,他说要把目标拆分,然后每个拆分出来的小部分都进步一点点,这样就能给整体带来非常巨大的、显著的提高。我觉得这非常有道理。以前我也知道拆分,但可能更多是觉得把大目标拆成小目标去实现会更好。但他这里说得更具体:无论事情大小,都要把它拆分得足够细,细到最小的力度,然后每个小力度都去追求极致的进步,这样你做这件事就会有最大程度的提升。这是第一个点。
第二个点是,他提到了什么是真正的进步。进步不是线性的,不是说你每做一点事情就马上能看到收获。很多时候,真正的进步是你前期可能付出了很多努力,但一直看不到什么成效和结果。然后突然有一天,你就“生根发芽”了。就像他举例的冰块,一开始25度不融化,26度、27度也不融化,一直到32度才开始融化。这就是进步的一个体现:你前期其实是需要大量付出的。他还提到了癌细胞,也是前面80%的时间都检测不到,然后突然几个月内就迅速接管身体。这主要是在说,真正的进步需要你能沉得住气。书中也提到了“潜能蓄积期”,这和复利的概念类似,一开始进步不大,你感觉不明显,但积累了几年能量之后,突然有一天就能得到释放。比如学了四年计算机,在校园里好像啥都没用,但是毕业后来到公司后,可能突然就融会贯通了很多东西,遇到好时机,就能把之前积攒的能量全部释放出来,收获巨大。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忘记目标,专注于体系”。我们以前都太专注于目标了。如果太专注于目标而不注重体系,就会产生很多问题。目标,比如说一个教练的目标是带队赢得冠军,这个“赢得冠军”就是目标;而他的体系,就是他如何训练学员、招募学员、运用各种训练方式帮助他们赢得比赛,这些具体的做法就是体系。如果我们只关注目标,体系可能就做不好。
过于专注目标会带来几个问题,这些问题也相当震撼我:
第一,赢家和输家心怀相同的目标。参加奥运会的人,目标肯定都是金牌。但为什么相同目标会导致不同结果呢?就是因为体系不一样,说白了就是能力不一样。那怎么提升能力?就要像书里说的英国自行车队那样,把各种细节做到极致,把大目标拆成小目标,再完善每个小目标具体要做的事情。所以,我们要专注于体系,而不是目标,目标只是一个方向。
第二个问题也让我非常震撼:实现一个目标只是短暂的改变。他举的例子很有道理,比如你的房间很乱,你终于忍不住了,制定了一个大扫除的目标。打扫完之后,确实达到了目的。但是,如果你那些导致房间变乱的坏习惯不改,可能一个月之后又得下决心再整理一次。所以,我们要做的是从根本上改变问题,养成良好的习惯,平时就做好收纳,不乱扔东西,这样就不需要频繁大扫除了。做事情要看到本质,而不是单纯地把目标实现了就高枕无忧。要找到一劳永逸的方法,理解事情的本质。书里也说,体系应该算是修正你的输入端,输入端修正了,输出端自然就会变得整洁合理。
然后,目标会束缚你的幸福感。如果你太在意目标,就会束缚自己的幸福。比如你设定了一个目标,考一个证。考完试之后,你就开始放松了。但这种放松,从长远来看可能对你并不好。而且,因为这个目标,你前期付出了很多,压力很大,考试完之后又过度放松,这对长期发展也不利。所以,目标的设定,或者说我们对目标的态度,值得反思。他说成功之路不止一条,没必要认定只有某个特定场景出现,人生才会满意。我们不一定非要“非此即彼”。我也可以不追求这个特定的目标,比如不一定要考试,我可能在忙其他事情,同样有收获。我们不必把自己囚禁在一个狭隘的幸福观里,觉得“只有实现了这个目标我才会幸福”。其实幸福跟你是否实现某个特定目标关系不大,不要画地为牢。实际上,你走出的人生道路,可能跟你一开始设想的完全不一样,但你依然可以很幸福。人生的容错率其实很大,不用把自己局限在设定的目标上。
最后,他说以目标为导向的思维定势会产生“溜溜球效应”。这其实跟我前面说的类似,就是太在意目标。比如书里说运动员连续刻苦训练几个月,这期间可能很忙,没什么体验感,甚至觉得工作毫无意义,但又因为目标压力很大而必须努力。等目标达成后,比如比赛结束了,就可能停止训练,不再激励自己,然后又恢复到训练之前的状态,比如变懒,或者减肥的反弹等等,都是因为是目标惹的祸,所以拒绝目标论,我们关注能达到目标的体系,方式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