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最伟大的教育家,也是我最崇敬的教育家。很庆幸自己在年轻的时候就遇到了他写的书,读他的教育名著,有一种在白桦林中散步的感觉,清新舒适,仿佛在听一位长者娓娓道来,温和地讲述着他的教育故事。
二十多年前,参加一次教师基本功大赛,奖品就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巨著,厚厚的五本,捧在手里沉甸甸的。从老家过来的时候,我带来了第二卷,因为里面有一本《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这么多年过去了,应该说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影响了我,让我在教育生涯中没有误入歧途。今天,学校布置读这本书,我从书架上取下来,怀着虔诚的心情再次开启我的专业阅读之旅。
1.什么是从事教师工作的才能,它是怎样形成的?
作者首先介绍了教师工作的几个特点:第一,我们是在和生活中最复杂、最珍贵的无价之宝——人打交道。第二,教育工作的结果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见分晓,你所做的所説的和使儿童养成的一切,要过五年十年才能显示出来。第三,许多人和生活现象都在影响儿童,对他起作用的有母亲、父亲、同学、“街头伙伴”伙伴、读过的书和看过的电影,以及和善于有力地影响年轻心灵的人进行的意外会见,这些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第四,我们工作的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的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第五,我们的工作对象经常在变化,永远是新的。我们的工作是培养人,这就使我们担负着一种无可比拟的特殊责任。
我从以上特点归纳出几个关键词:珍宝、长远、影响、细腻、精神生活、变化、创造性。
我们经常说:想改变自己是神,想改变别人是神经病。教师没有能力去改变学生,能做的只能是影响和教化。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也是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了教师,还有更多的人在影响和教育着孩子,一切都充满了变数。这既是最困难的工作,也是最具有挑战性和影响力的工作。
“这项工作需要什么才能?首先要认识人、了解人、对人的多面性和无穷无尽性感到惊奇。因为没有一条教育规律,没有一条真理是可以对一切儿童绝对同样适用的。”对此我深有体会。从教三十多年以来,教过的学生不计其数,没有哪两个孩子是完全一样的,哪怕是双胞胎,两个孩子的性格、习惯等方面也是完全不同的。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
“教育才能的基础,是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个儿童。我不相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少年和青年男女。要知道,我们面前的这个人才刚刚开始生活在世界上,我们可以使这个幼小的人身上所具有美好的、善良的、人性的东西不受压制、伤害和扼杀。因此,每个决心献身于教育的人,应容忍儿童的弱点。”读到这段文字,我不由得想起我们班的郑同学。上学期初,他从幼儿园升到我们班,我听到了关于他的很多负面消息,也看到了他身上表现出来的很多不好的行为,但是我坚信,没有一个孩子生下来就是这样的,一定是他的教育环境出了问题,于是我执着地跟郑同学的家长沟通,哪怕我们之间产生冲突,我也没放弃转变这个孩子的信念。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是非常痛苦的。特别是“当他的每一次淘气都引起你的苦恼和心悸”,我感觉自己完全被这个孩子很激怒了,也就是说,我把自己降到了孩子的水平。今天,当我读到“母亲、父亲和教师这类长者要有一种英明的能力,能够理解和感觉到儿童产生过错的最细微的动机和原因,不要把儿童和自己混为一谈,不要对他提出那些对成人提的要求,自己也不要孩子气,不要降到孩子的水平,同时还要理解儿童行为的复杂性和儿童集体关系的复杂性。复杂性”。
“要有能力熄灭冲突,首先要懂得,你是在和儿童打交道。这种能力来自滋养教育才能的一条深根,即理解和感觉到,儿童是一个经常在变化着的人。”
如果我在去年跟郑同学相遇的时候脑子里回想起这些话,我们是不是会少很多麻烦和冲突呢?不过还好,郑同学这学期进步挺大的,当然其中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他的父母改变了对他的态度,从无底线的溺爱发展到严格要求他。那么郑同学为什么会这么放肆,究其原因就是他把身边所有人都当成他的父母,他以为所有人都会像父母一样无底线地包容他,殊不知学校是个最讲规则和纪律的地方。现在他的父母在家里对他宽严有度,那么郑同学在这种环境影响下,来到学校就不会肆意妄为了。
“同情心、对人由衷的关怀同教育才能是血肉相连的。”苏大师的这句话和北师大吴晗清教授说的那句话“用一颗菩萨心肠做教育”真是一脉相承。
“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按照最初的内心冲动所要求的那样做——这种冲动总是最崇高的。但同时,教师还应当用理智控制自己的内心冲动,不要屈服于自发的情绪。在对学生的错误、冒失,一句话,不正确的行为需作处理时,这一点尤为重要。”这不就是我们现在常常说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吗?还有要先解决情绪,再解决问题。这些经典之言真是经久不衰。
“教师的艺术和水平,表现在是否善于把热忱和智慧结合起来。”。“善于激起自己和学生,特别是和少年进行知心交谈的情绪,是每个教师都应当为自己建立的教育方法宝库中特别重要的一种能力。”我想到了陶行知先生“四颗糖”的故事。小学生王友打了同学,陶行知先生请他到办公室谈话,给他第一颗糖,奖励他听话守时来办公室;给他第二颗糖,奖励他别人一制止就就住手了;给他第三颗糖,奖励王友是因为别的同学欺负女生他才动手,有正义感;此时王友已泪流满面,说自己不应该打人,陶先生拿出第四颗糖,奖励他知错就改还是好孩子。没有训斥,没有生气,就达到了想要的效果,多么有教育智慧。
第一条建议最后一句:“我亲爱的同行们!为了成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就要经受这类热忱的锻炼,也就是说,要在很长的时间内用心灵来认识学生的心思集中在什么上,他想些什么,高兴什么和担忧什么。这是我们教育事业中的一种最细腻的东西。如果你牢牢地掌握了它,你就会成为真正的能手。”我想成为一名真正的教育者,一个真正的能手,尽管我已经工作三十多年了,但是哪怕在讲台上站一天,都要让自己不断经受这种热忱的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