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伊苓 来源:图书馆“超星杯”征文大赛
“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无奇。惟有大漠中如此一湾,风沙中如此一静,荒凉中如此一景,高坡后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机巧,让人神醉情驰。以此推衍,人生、世界、历史,莫不如此。”那本书,就像一个见证者,在看遍了天地造化之精巧后,仍心怀赤城,将虔诚的感悟诉诸于笔墨,将历史的轮回汇集与书中。
《文化苦旅》,一个“苦”字,似乎就点明了它的基调,文化的流离,家族的兴衰,个人的漂泊……都在书中娓娓道来,从中国到世界,余秋雨先生用脚步书写了这本书,私以为,也许正是因为本书多写于旅途之中,所以书中的文字才会如此动人,书中对于历史的描绘,才会如此深刻。我思故我在,我行故我在,这部穿越时间和空间的书,就是作者存在的证明。千年一叹,行者无疆,他在行走中丈量历史与现实,在思索中明确人生路途和方向,以笔为媒介,与人深深的思索。
作者走遍中国甚至世界来进行思考,探寻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来追寻记忆,每到一个地方,都让我们听到了来自于历史遗迹的呢喃细语,他将这些平常受人敬仰却又缺少了解的地方,当作一个人,来讲述他们的故事和兴亡。边走边写,我思我在,余秋雨先生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作家这个称谓,他更像是一位文化的传承人,传奇的讲述者,他将他看到的,听到的,那些湮没于历史尘埃中的故事述之于笔尖,诉诸于《文化苦旅》中,而这本书又将这些故事带到平常百姓的生活中,一代又一代,影响了太多人,也唤起了太多人对于民族文化的敬畏和敬仰。总有那么一本书,会唤起你在乏味生活中隐藏的勇气,让你想要走出去,看看世界的模样,与我而言,它,就是这本书了。
君可见,万里瀚海沙,大漠古战场;君可见,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楼;君可见,轰鸣江水长,连绵诸峰立;君可见,浅诸波光,小桥流水景象;君可见,北极寒夜,撼人荒凉……
作者不仅仅是来到一个个地方,更多的是“交流”,他和山河遗迹进行对话,从它们口中了解过去的兴衰荣辱,“不,并非如此”“哦,原来是这样的”阅读每一章节,好像都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余秋雨先生和它们的交谈。他通过“交流”,为我们拂去了历史的尘埃,向我们展示了这里曾经发生过的历史文化故事,触发了我们的思绪,让我们跟着他一起进行思考和追忆。就如天一阁一样,作者在讲述范钦乃至整个范氏家族的家族故事时说“就这样,一场没完没了的接力赛开始了”,这就像一个形象的比喻,范家,这个与天一阁密切相关的家族,一代又一代,与天一阁共荣辱,轮流守护这个家族的精神象征……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有一个终生与天一阁无缘的女子——钱绣芸,一个酷爱诗书的姑娘,一个想要登天一阁读点书的人。记得初读之时我很不能理解她对于书的狂热和临死前仍然难忘天一阁的情景,但是再读之后就会感受到她身为一个女子,身处那个时代却热爱古籍的不易,为了读一点书,她可以下嫁范家,却又限于族规不得入阁,她内心的郁结,令人叹惋。而天一阁的兴盛衰败,又与古代历史文化在时代变迁中的沉浮何其相似……
在余秋雨先生的文章中,处处都能读出他对中华文化的热爱,通过深入发掘每一个景观背后的传奇,他给我们带来了难得的中国故事,但是这份历史记忆又是如此沉重,时常蕴藏着文化的悲剧,悲剧中的美,是永恒而深刻的,但是这些不能被遗忘的深刻痕迹,却在信息化时代中渐渐抹平……这本书,让那些被很多人忘记或是忽视的故事,再次浮出了水面,让人吟咏叹息,反思己身,这,也许就是作者想要改变的吧。
中华历史浩浩汤汤,源远流长,在世界历史长河中也熠熠生辉,但是,现在的我们,青年的一代,却少有能够静下心来,探寻历史文化的人了,我们是怎么了?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还是个人的选择呢?我们真的连停下来,读一本书的时间都没有了吗?引用贾平凹先生的一句话“人的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最重要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没有月辉”,你的“月辉”又在哪里呢?
--陈伊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