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小到大都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成长,许多的学生对比十分反感,认为如果把学习作为应付考试的主要手段,那么这样的学习是无效的。究竟我们应该用何种态度对待这样的教育方式呢?
在百度百科上,是这样定义中国的应试教育的:应试教育又被称为填鸭式教育,是我国现行教育制度的实质。通常被视为一种以提升学生应试能力为主要目的且十分看重于考试成绩,背诵与解题的教育制度,与素质教育不是相对应的两个概念。这种教育制度在中世纪和近代的东亚和欧洲都是唯一通行的教育制度,因为可以透过师傅带领和严格培训,大量培育技术性人才,但欧美国家在资本主义改革下,开创性通才需求大增之后逐渐改行“素质教育”,而东亚国家则仍然坚持应试体制。
如今,很多的学生和家长开始反对应试教育这种模式,他们认为学生在这种死板的教育模式下很难将自己的思维得到发散,学生很难得到全面的发展。在如今的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那些只会读书,成绩好却能力不高,连最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都没有的人当他们进入到社会中也很难有立足之地。
中国自古就有科举制度,逐渐延续和发展成如今的高考制度,致使中国的教育一直都以应试教育为主,而在当代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应试教育不再适合发展的需要,所以,国家进行新课标改革,倡导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所谓的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但也并非绝对对立的概念,因为两者在词义上本来就并非反义词。寻求在考试制度下教育的素质教育化,也正是立足当前中国现实的教学方式改革的基本立足点。但实际上中国的素质教育根本没有取得太大的成效。
素质教育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从教师的角度说,个性化教育是一种高层次的创造性劳动,这种劳动是教师个性、风格、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表现。教师的成功,教师的欢乐,教师的价值,莫过于“创造”二字。创造使教育教学活动充满神奇的魅力,它是学生乐学的原因。从对学生的要求来说,个性化教育坚持以学生的个性为其出发点,把培养学生的个性作为走向全面发展的顶峰的基点,即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在其有兴趣的地方获基础较好的学科首先突出成绩,从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自尊心和上进心,从而带动个性的全面发展。
应试教育是一种模式化的教育,从教师教的角度说,模式化教育是一种低层次的简单劳作,其特点是模仿、照搬、重复,教帅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进行单调乏味的单向消耗,它是学生厌学的根源。从对学生的要求来说,模式化教育搞一刀切,施行天下大一统,即统一的计划、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要求、统一的活动、统一的标准,全然不顾儿童个性表现出来的特殊爱好和才能的发展,这种模式化的教育只能培养出“无个性、无特长”的人。
无论现如今的中国是在以哪种教育模式下生存,我们作为学生最重要的就是学习好基本的文化知识,在提高成绩的基础上,提升自己的各方面能力,与社会接轨,以便将来在步入社会后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