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郑成功啊,大家想到的是,手握宝剑,昂首船头的民族英雄的形象,在他的一生中,收复台湾绝对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可大家可曾知道,在明朝末期,他是如何能做到收复台湾的?他又是为何在立下旷世奇功之后,却没有延续人生的精彩,含恨而终的?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揭晓这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盖世英雄。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胜利】
翻看大明历史,南明永历十二年,清明朝代更替前夕,郑成功在与满洲人的作战中惨败,在大陆,他仅剩金门,厦门等几个沿海孤城,若要反清,则必须另辟蹊径。当他将目光锁定在台湾岛上时,朝廷众人则给出“风水不可,水土多病”的评价,更以荷兰人“炮台厉害”,水陆险恶”,海洋为穷途之路等等说明收复台湾胜算不大,更是没有没有必要之举。然而,郑成功,这个从小熟知荷兰人的海盗之子,反驳道:台湾乃“田园万顷,沃野千里”,更是口出狂言:荷兰人厉害,事因为他们还没尝到弓箭的滋味。但是狂言归狂言,他从未轻敌。永历十五年三月初一,面对手持火枪的一千多人的荷兰军队,郑成功调集两万精兵在厦门祭海。他治军严明,身先士卒,为人英迈果决,嫉恶如仇,他所带领更是勇猛异常,受伤亦不曾退缩,战死亦不曾撤离。以至于吓得荷兰人丢枪而逃。可以说这第一战,迈出了收复台湾铿锵有力的第一步。而后历经艰苦卓绝的一年十个月,终于在南明永历十六年二月十二,完成收复台湾,结束了台湾被西方殖民统治的命运。
然而,这个里程碑式的胜利,虽然风雨如晦的大明末世,留下了亮点,却也给他留下了难以抚平的愤恨。
【不可为而为之的遗憾】
收复台湾的郑成功正思考如何百废待兴之时,其父见明朝大势已去,投降大清,然大清顺手携其父威逼投降,逼得郑成功不得不在“忠”“孝”之间选择其一,向来以节义当先的郑成功,最终还是选择了忠于大明,将反清复明之大业进行到底,这个选择,直接导致其父和全家十一口惨遭杀戮。然而,他没还是没看到大明灭亡的必然。随着南明崇祯皇帝被吴三桂擒杀,大明灭亡,收复台湾背后的反清复明也便没有了意义。精神支柱已去,最终,郑成功于三十九岁含恨而终。
回望历史,收复台湾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对这样一位文武兼备,果敢刚毅的英雄来说,却像是错生在了这个腐败的大明末期。这位血液里装着海水的郑成功,在闭眼之前却无法得知,万般纠结一生不过是岁月一瞬,而他尽管生前万般无奈,如今仍因收复台湾而被世代歌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