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我的内心有强烈的不安全感。活在别人的评价里,活在自己设定的小圈子里,活在自己的禁锢的思维模式里。
陈海贤老师说,人的不安全感来自于和母亲的关系。
是的。
我和母亲关系一直不好。
虽然在邻居们看来,我是个性格温和,孝顺的孩子。
虽然我和母亲和父亲之间也没有什么明显的冲突。
但我知道,我的内心里一直都是排斥的。
我关于小时候的记忆里,很少有关于母亲的。
我的学习和生活都是由父亲照管。
即便是生病发烧喂药打针也见不到母亲的身影,甚至我的穿衣,洗头这类事情也都是父亲操办。
虽然和母亲生活在一起,但几乎没有感受到她的存在。即便,她每天干完地里的活再回家给我们做饭。虽然也知道她很辛苦。
可是,内心里是排斥的。
那次,我肚子疼得直哭,她只看了我一眼,什么也没说,也没做,就径自走开了。
那次,我爬上一棵大树被卡到下不来,她听到哭声过来后只是把我从树上弄下来,一个字也没说,又走开了。
那次,我记得异常清晰。
七八岁的我对母亲说我要吃瓜子,她又是二话不说,拉过我就打,打得我满地打滚,屁滚尿流。
真的,这话一点不假。
我确实尿湿了裤子。
寒冬腊月,我的棉裤尿湿了。
而且,穷苦的孩子只有那一条棉裤。
我记得,我坐在火堆旁,奶奶给我烤干了棉裤。
太多太多,都是这样冰冷的记忆。
以至于现在,我的内心觉得始终与她隔着一道鸿沟。
无法靠近又不能跨越。
虽然,她现在佝偻了身躯,苍老了容颜,还替我照看着孩子,去年还一天三顿伺候着我们吃喝,每周都把新鲜的蔬菜从她家里带过来,可是,可是,我竟不那么感动。
也许,你们会说,我是个不知感恩的不孝子。
忘恩负义的家伙。
许多道理都懂,可是,我骗不了自己的心,也无法掩饰消弭内心真实的声音。
我现在就陷入了僵固式思维模式,不敢挑战,不敢犯错。像个套中人。
而打破这种模式,陈海贤老师给出的方法是:
1,认识到犯错是学习的机会。
2,突破自己不会犯错的形象。
3,制定犯错计划。
陈海贤老师说:“如果要克服对错误的恐惧,你就必须犯错误。你要争取每周犯5个错误,记录下这些错误,反思这些错误的后果是否如你所想的那么严重,并思考你从这些错误中学习到了什么。多做多错,如果你没能在这一周之内犯足5个错误,就证明你做得不够多。”
我希望他能通过这个作业了解错误作为反馈的另一面。我也希望这样的作业能降低他对犯错的焦虑。假如他真的犯错了,他至少可以跟自己说:“我这是在完成陈老师的作业嘛。”
我觉得这个思路特别好。为自己制定犯错计划,会消解错误的消极价值。如果你也为犯错烦恼,为了克服对错误的偏见,你也可以尝试一下这个犯错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