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疲于奔命未必是有意义的人生。
很多时候,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我们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明白,甚至一辈子,一千年都未尝明白。
就像道家和儒家,两者本应为一体,却被割断为二,各自千秋。
儒道相争,是世俗与世外之争,是现实追求与精神追求相抗。
简而化之,儒家比较注重现实体验,将物质的满足作为人生的必要追求,而道家偏于信仰体验,将精神追求视为人生之至重。
两者无对错之分,但有高低之别。道家倡导“先明而活”,儒家则有些“先活而后明或且活且看”。也就说,道家要求循道而活,其所有的发生都在“道”的指引下,儒家则强调自我价值,所有的发生都来自个人之欲。
泛泛看起来,似乎两者并无较大差异,但正是那细微的差别,造就两者迥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因而导致了千差万别的结果。
世界的根本问题,就是来自于各个个体的自我膨胀、竞争,从而导致的无休止的纷争与纷扰。
因为,人多半对世界、对自我的认识都是有偏差的、自以为是的,很多人都是多年以后、人生过半百之后,或是经历了伤害之后方会顿悟这个道理。
事实上,自开天辟地起始,从自我之欲所出的努力,其正确性往往让人很不信服。君不见,战火、杀戮、自私、争夺、贪婪、欺骗至今仍然遍布世界每一个角落。
所以说,儒家所强调的固然富有相当的建设性,但毁坏性也旗鼓相当,到最后,互为抵消,让人类空茫活一场。道家看似消极,但具有相对正确的建设性,虽慢但有道,顺其自然,不损害道的发展、不破坏环境与生态、不伤风败俗,从而造就稳定的人类幸福生活模式。
最重要的是,道家所追求的归根结底是一种永恒的归宿——人到最后都要归于有形的虚无,遁入无形的世界。
“有意义”的人生,需要“无意义”来放空和滋润。
没有“无意义”的人生,所谓的“有意义”是毫无意义的,甚至不可能存在的。
因为所有的意义,都是藏在无意义之中。
有形藏在无形之中,天地藏在道中,人体藏在灵魂中。
有形的山川、动物,靠着无形的空气而活,人体靠着心灵而活。
物质的东西容易朽坏,唯有精神可长存。
也就是说,儒家没有道家的终极导向指导,容易陷入碌碌无为和人生虚空,以及颓唐失落。
自古多少壮志凌云,到头来随风逐散,一地鸡毛,满目疮痍。
唯有拥有道家的思维,方可生机无限,退可守,进可功,快意人生而不零落。
如同庄子、李白、苏轼、陶渊明等人物,可以遨游于入世与出世之间,若入世有损心灵、良德,便弃之如撇鞋,毫不被其所囚。
人生最后的幸福,必是念过往无咎于心,无过于人,无损于道,若有恩于人,有德于后,有道于心,那则是幸福之至极。
从道而出的作为才能有作为,从道而指的方向,才能不迷茫、不荒废、不枉过,不白活。
道在人心,日日琢磨,细细体味,本身就是一项至高无上的体验,何况道可以光明人生。
原创作者:云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