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身着统一的浅绿色套装,起初我以为是医院护士,并未留意到她们衣袖上绣着的标识和胸前佩戴的工牌。相处久了才得知,她们是这里的专业护工。
专业陪护
当我试图向她们咨询护工的信息时,她们让我拨打护士站前台牌子上标注的电话。我这才明白,她们隶属于专业机构,并不独立接单。
由于这一层的病人几乎都是女性,在这里服务的护工也多是四五十岁的女性。统一的着装,甚至连发型都一丝不苟,显得格外干练整洁。
我问:“做这行难吗?累吗?”
一位从业多年的陕西籍护工告诉我,她来杭州好些年了。“说难吧,也不算太难,”她说,“多数病患都通情达理。当然,也难免遇到挑剔的客户,觉得付了钱,就得一刻不停地被服务到位。”
在乳腺外科这个科室,工作相对轻松些。这里的病人并非失能,术后头一两天需要辅助得多一些,之后主要就是帮忙看着输液、简单擦洗、订餐取饭,再就是陪着锻炼,做些心理疏导。24小时陪护居多,但晚上其实没什么重活,病人也要休息。遇到年纪大的,主要是帮忙起夜。
“难熬的是晚上的睡眠,”护工坦言,“这几年都是在医院的窄躺椅上凑合,睡最窄的床,觉也最轻。”好在,她早已习惯,这种断断续续的睡眠模式也适应了。
如今,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眼下步入中年的,多是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一代,那正是计划生育最严格的时期,独生子女比比皆是。如今他们的父母渐入老境,一对夫妻往往要面对赡养四位老人和抚育孩子的双重压力。一旦父母病倒,这份重担便立刻凸显——他们不能因此失业,经济来源不能断。谁不想守在病榻前尽孝?可高昂的医疗费用,又如何支撑?
若非情非得已,谁会去请护工呢?请护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但这并非子女不孝的证明。恰恰相反,专业的护工服务,为无数双职工家庭解了燃眉之急,让他们得以保住工作,免除了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