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班的时候,每周工作都很固定:
周一到周五备课:差不多每天备两节课。点评完当天的语音,然后陆陆续续联系家长反馈下学习情况。
周五晚上开始上课到周日。
当事情非常熟悉以后,每天做什么都像是走流程,坐下来自然而然就知道要做什么了,效率非常高。我会在做完一个班的教学设计和课件后,自动地打卡另外一个班的文件夹,开始新的教学设计。
但最近有些班临近结课,要策划活动,跟之前的备课流程不一样了。元旦假期没上课,备课压力没那么大。加上为寒假招生想对策,有点没招,又担心...经常坐在桌子一会儿看看海报文案,一会儿考虑寒假分班情况,一会儿找家长聊一下……不断地在几个事情上切换,切换时注意力又被带跑到微信聊天或者公众号文章上,时间效率非常低~结果什么也没做成,一上午就过去了。
今天想了一下:我们的工作分成重复性工作和计划创新工作。创新性工作确实不可能像重复性工作那样完美衔接。特别是绞尽脑汁想创意的时候,可能要到处去找点灵感…不会立马有明确的产出。但是遇上这种时候,工作就得非常有目标、有方法,不能再让脑子跟着手走。
1. 列出现在有几个事情需要解决,有一个任务大纲,然后一件一件来:学期结课工作、寒假招生、寒假备课。
2. 做计划或者想创意的时候思路是跳跃的、模糊的,借助纸笔或者键盘把所思所想记下来,就会有更多的条理性。有东西回顾总结,就不会做一些无用的重复的思考。
3. 不过度思考,多行动。之前思考寒假班都是在“招生很乐观”和“没太多学生”两种可能性中徘徊。有意义的工作做得不多。后来问了几个家长之后,心中就基本有数了。对于寒假班上什么,自己左右摇摆了很久,上午去问了一些同行,收到大家言之有物的建议以及对一些细节问题的处理方法,立马就有了更加明确的想法。所以,思维和模糊的时候,想再多没用。不如行动起来,收集更多信息,好让思路清晰。
4. 有了大致计划之后,立马确定具体日程,每天去跟进。寒假班只有两三个星期了,在这之前我得准备好全部的课程,其实是个很大的工作量。所以接下来除了完成这学期的扫尾工作,每天得备三四节课。寒假上课那么忙,还要每天跟进学生情况,肯定抽不出太多时间准备。不做具体计划,就没发现工作那么紧迫~
5. 当然在备课过程中,肯定对最初的计划又会有一些调整。这时根据学习内容进行的调整,也比坐着空想强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