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窗前的孤独老人,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一道令人心酸的风景。
下班回家,推开门,婆婆照例站在窗边。七十出头的人,背已经佝偻,头顶也已经被白发占领。
她站在窗前,望着外面的车水马龙。但是如果仔细看,她又似乎什么都没有看,只是那么呆立着。
看着婆婆孤独的身影,我不禁叹息。本来想让婆婆来享几天福,不曾想却将她的世界缩小为四扇窗户。
我们这个小区老人多,只要站在窗前,经常会看到一些站在窗边往外观望的老人。
每次在厨房做饭,我都会不自觉地朝对面楼的窗户上看。那里总是会露出一个老妇人的头。开始,我还没有在意,后来我发现,她似乎一天的时间,有大半天都是趴在窗户上。冬天,不太适合开窗,她就会把脸贴在窗玻璃上。慢慢时间长了,偶尔哪天没有看见她,心里就会有牵挂。
不曾想,现在我婆婆也成为窗户大军中的一员。
婆婆腰疼得厉害,老公带她到医院检查,医生说长期劳累所致,只能好好休息,注意调养。
老公怕她回家又闲不住,干脆让她在这里住下来,自己也好趁机尽尽孝心。
公公从年轻时就身体不好,家里家外全靠婆婆一个人。上有公婆,下有三个孩子 ,猪圈里有猪,牛圈里养着牛,天井里还拴着两只羊,角落处围着几只鸡,庄稼地里整天有干不完的活。婆婆就像一个陀螺,几乎都不会停歇。现在她把孙子孙女也哄大了,自己的身体却垮了。
婆婆在这里住不下,吵着要回家,老公一片孝心,执意不肯,她只好将就着住下。可是她并不开心。这个家,仿佛是一座监狱,那几扇窗户成了她与外界的连接。
”妈,你白天没事,不要老待在家里,出去慢慢溜达一下。”我不止一次对婆婆说。每次看见她在窗前呆立的身影,我就揪心。
“我不爱下去,这个楼,爬上爬下的,转的我头晕。”婆婆腰疼,已经带得两条腿也不舒服。我家在四楼,上下楼,对她是一个大工程。
我轻轻叹了一下。如果能换成电梯房,老人上下楼会方便很多。但是现在儿子眼看着需要花钱,哪里又能顾得上自己换房呢?“那你在家里可以看看电视,我帮你找个电视剧。”
“我不爱看电视,看不惯。”
我无计可施了。婆婆一生劳作,除了干活,她已经没有其他兴趣爱好了。我想象不出,这样一个又一个漫长的白天,婆婆一个人守在家里,她是怎么熬过来的。
以前虽然干活劳累,但是她的脸上总是焕发着光彩。她会因为小牛顺利出生,乐得脸上绽放成一朵花;她也会因为狗咬了鸡大声呵斥。她到地里干活,中午都不回家休息,累了就在树荫下躺躺。她说,看着满地的好庄稼,再累,她都高兴。
而今,不用再在庄稼地里风吹日晒,她的脸色白皙了许多,但是却再也不见那份生机与活力。即使在笑,笑里也似乎牵出几分愁苦。
经常听她长长的叹气,不知是因为自己的身体,还是因为这长长的寂寞。
我很心疼,却又束手无策。劳累了一生的婆婆,终于可以安享晚年了,可是这种安享,是不是另一种更大的折磨?
我能做的,就是下班以后,跟婆婆坐在一起聊聊天。我努力地寻找话题,但是说过来说过去无非是说说那些老家的邻居,说几句,就没法再续下去了,只能相对两无言。
前段时间,同学给我打电话,说了一个多小时。期间,她一直在哭泣,在自责,说自己是不是不够孝顺。
她的母亲八十多岁了,听力几乎没有了,脑子也有点糊涂。同学家住五楼,所以没有她的搀扶,母亲是无法上下楼的。
她说,每天早上出门,想到把母亲一个人扔在家里,度过这漫长的一个白天,她心里都特别难过。她感觉自己把母亲锁进了监狱。
晚上她下班回家,母亲总是充满惊喜和期待。同学无论做什么,母亲眼睛一直追随着她。同学也会尽量坐下来陪母亲聊聊,可是根本聊起来,只能是她一个人大声地喊。工作了一天,这种聊天会让她精疲力竭。
有时,她想自己看一会儿书,母亲就会抹眼泪,说自己老了,不让人待见,不如死了好。
我建议她,可不可以试着让母亲去养老院,那里毕竟有很多同龄人作伴,不至于太寂寞。
同学说,她也曾试着提起过,可是母亲反应激烈。她说她老了,儿女都不要她了,干脆给她买包老鼠药吧。这样的话,就像刀子,戳进同学的心里。她感觉自己做女儿很失败。
同学的母亲,以及我的父母公婆,他们都是在农村待了一辈子,没有多少文化。在他们心目中,辛苦一辈子,最后就图一个儿孙绕膝。养老院,是孤寡老人才待的地方。
台湾女作家简媜写了一本散文集《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里面用很多篇幅描写了人步入老年的孤独状态。他们害怕老去,恐惧死亡,希望时间的脚步能放慢些,但是这大把大把空闲的时间又没地方安放。
简媜老师说,人老去,最理想的状态是有自己的房子,这座房子要没有台阶,畅通无阻。因为有很多老人就是被台阶囚禁在家里,成了站在窗口看世界的囚犯。
记得,我们楼下一户人家。她婆婆瘫痪在床,为了方便照顾,他们把老人接到自己家里。老人身体肥胖,上楼很是费了一番功夫。后来,三个大男人,才将坐在轮椅上的老人抬上楼。自此以后,她就再也没有出过房门,直至离开这个世界。
台阶是让老人孤独的罪魁祸首。可是,即使没有台阶,他们就能快乐吗?
我们这一辈人,已经有了自觉。每个人膝下就一个孩子,知道将来无法指望,所以早早为自己的晚景打算。培养各种兴趣爱好,以便将来打发退休以后的闲暇时光。早早瞄准建设不错的老年公寓,几个好友互相表示,大家都要到一个地方养老,互相陪伴,互相照顾。
可是,我婆婆这一代人,他们把毕生的精力都倾注在下一代身上,他们没有自觉也没有能力再为自己打算。本来就打算着熬一辈子,熬到儿孙绕膝,享受天伦之乐,偏偏儿孙们都在为生活打拼,除了偶尔的电话问候,几乎很难见到身影。
如何帮助这一代老人从孤独中走出来,真正安享晚年 ,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的课题。希望站在窗口看世界的老人越来越少,希望他们苍老的面容上不再写满愁苦与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