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钟离姗姗
过年不逛庙会就全然没有了过节的氛围。遂,携家眷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庙会。
由于今日逛得是胡同中的庙会,所以在说胡同文化之前先来讲讲庙会的传统。
逛庙会是中国人在过年期间的一大风俗,自东汉佛教传入开始兴起,是佛教和道教生存竞争遗留下的产物。在唐宋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众所周知,中国文化悠久,各种风俗也比比皆是。庙会在古时以寺庙、道观的修缮为主,为招揽信徒所举行的庆典、祭祀。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像舞蹈、戏剧的娱乐内容。而现在我们看到的庙会基本上维持了当时的习俗。
我上网查阅了有关庙会的意义,大体可以归纳为三点:
一、完成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你会在这个时候的北京雍和宫看到很多前来上香祭祀,祈福的人,他们所秉承的信念即对过去一年的感恩,以及对未来一年的祈望。
二、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现在的庙会基本上都会有各种商贩,卖吃喝玩乐的物件,大方面是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小方面即是增加了个人的收入。
三、满足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现代生活,每个人都活在了压力之下,我们需要一方净土去放松心情,去排忧解难。
庙会在各个地方举行的时间长短不同,举行地点也各异。而其中深得我心的便是来自于胡同中延伸的庙会。
胡同虽小,却可以在临近胡同的街道举行一场文化庙会。不需要很热闹,只需雅俗共赏即可。就和人一样,懂得的人自会欣赏。
老北京人对于胡同都有一种亲切之感。可能是陈旧的砖瓦,也可能是慢节奏的生活。在春夏秋季,你会看到许多住在胡同深处的老人,搬出一把木头椅子和一张桌子(很有可能是梨花木)喝茶聊天或是打牌。他们这种写意而慢节奏的生活,会让我们这些生活在都市中的小市井又恨又爱。恨的是我们每天要为了一羹一粥没日没夜的加班,爱的是他们将这种胡同文化延续至今。
在过去,虽然胡同中交通不便,各种设施落后,却可以很好的连接左邻右舍的感情。有时候相差一个巷子,老大爷都会叫上另一位老大爷一起去大栅栏看戏。而现在生活在大都市的我们虽然只有一墙之隔,却不知道门的对面是男是女。我觉得这真是人类进步后的一大损失。
汪曾祺在《胡同文化》中所诉: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而传达给我们的思想不应该只是安分守己,逆来顺受,而更多的是彼此的交流。
虽然现在胡同文化有很多被抛弃了,甚至能够看到一个原生的胡同都实属不易,可是我仍然觉得胡同对于中国的历史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昨天看了一个关于《中国被人遗忘的皇帝》的纪录片。里面讲述了关于武则天的历史。那些被遗留下的坟冢和遗迹,都给后来的我们研究古代历史提供了依据。它告诉我们当时中国的男权主义如何被女权代替,当时女子的服饰的考究,官宦的制度以及刑罚的种类。如果不是这些遗迹,可能我们无从得知中国原来是多么的博大精深。那么,胡同也一样,它的存在并不仅仅是一种陈旧的观念,它给我们留下了更多了解过去的机会。
上图是我在胡同中看到的陈列出来的人偶。她们的着装,头饰,文化展露无疑。当时一天即是一天,日升而作,日落而息。她们的娱乐活动更是极为有限,鼓瑟吹笙,闻鸡起舞。尤其在胡同中交际也非常局限,所以对于感情她们是羞赧的,在她们的生活中只有相夫教子。她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更能放慢自己的生活,目之所及之处即时生活的全部。而也正是如此,当时才会出现更多的文人才子,例如王昭君,赛金花,李清照,蔡文姬等。
有时生活在胡同中何尝不是一件好事。途经一家刻章的小店,看见刻章的老人悠闲自在的一刀一刀的刻着,心中油然升起了羡慕之情。我们为了功名利禄已经迷失了自我,有时人们也会想要放慢脚步,可结果却是旅游景点的爆满,旅行变成了一场匆匆照相留念的旅游。目之所及皆是人山人海。
其实反思一下,在优胜劣汰的时代,谁允许你放慢脚步,又有谁会等你慢慢看遍世间的风景?我们只是遵循了我们该遵循的规则而已。
只是,如果你有时间刚好也有机会的话,请你一定要好好享受一下自我的悠闲自得。毕竟,生活并不是全然为了受苦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