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阳光很烈,无风。即便入秋,夏日的嚣张也并未褪却,她抬头看了看大门前的车水马龙,然后转身又看了看空无一人的电梯口,10秒钟停顿后,才又继续朝出口走去。
高跟鞋“噔噔噔”的声响回荡在空旷的大厅,快到门口的那一刻,她赶紧撑开伞,然后走进了烈日里,融进了喧嚣里。
“终于撤离了!”她一边走着一边吐出这句话。即便太阳很耀眼,她依然象征性地抬头与之对视了一下,是告别,也是开始。像《肖申克的救赎》末的那一幕:主人公越狱成功后,举起双手,仰面向天,任凭暴雨砸击,因为那一刻的舒展是告别,是自由,是新生活的开始。
没错,于她而言,走出大楼的那一刻是自由,是新生活的开始。
02
递交离职报告的那天,她收到了众多的疑问及责问,来自领导,同事,朋友及家人。心怀疑问的人问的最多的是“为什么”,心怀责问的人说的最多的是“不要”;而不论是疑问还是责问,归结于一点就是强调这份工作还不错:稳定、体面、工资不算差……势单力薄地她无法一一解答,也不愿一一解答,只是说了句:“因为想换环境了。”然后微笑着不否定面对每一片质疑和每一分羡慕。
其实,工作就跟爱人一样,选择它可以找出一百个甚至是一千个理由,而放弃它只有一个:不喜欢。决定放弃,又何必纠结于弃前的理由呢?
有多大本事做多大选择,有多大选择走多远的路,有多远的路用多韧的心。那会,思绪万千,她没有对未知迟疑,恐惧,担忧,而是更加沉着的笃定,然后在备忘录里写下了这段话:“生活像一艘航行在海洋中的大船,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是风平浪静还是惊涛骇浪,又或许眼及之处的平静下面又是另一番暗流涌动,我们无法确定终点是什么样子,但是依然会选择远航,因为比起在港湾里平庸,途中的措手不及更加让人感受到生命的鲜活。”
03
其实,时至今日,她参加工作才刚满13个月。但是这13个月她觉得过得像30个月那么漫长,初入职场的激情和憧憬渐渐被工作的繁杂和琐碎浇灭、击碎,只剩下心底还未激发的埋怨和骨子里喷薄而出的反抗。
她曾设定的生活是不抱怨,不避苦,不枯燥,但是现实的巨大反差让她逐渐厌恶这样的工作,这样的生活,甚至是这样的自己。一遍一遍的自我安慰也不及每一分一秒的痛苦煎熬。
时间倒回到入职的那天,目之所及是笑容,是动力,是希望,每一个大学毕业生想要大展拳脚,一展抱负,将学校中用不完的热情付之到工作中,他们就这样在兴奋中渡过难忘的培训二月,分配到工作岗位的哪一刻才是真的感受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至少对她是如此。
刚上岗的前三个月,她每天被领导派出去发传单,外带着单位请的专业传单大嫂,即便是如此微不足道的事,她仍然保持着认真的初心,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完成领导交代的工作,内心当然是抗拒的,但是行动是顺从的,只是不断对自己说“既来之,则安之,这是领导给予的锻炼以及考验“。
一个月过去了,她在发传单,两个月过去了,她在发传单,三个月过去了,她依然在发传单。她开始发觉内心的焦躁和怨愤,如果是考验,用不着无期限的用这种低级的工作方式来考验,况且一个金融体系,何以需要用这种工作内容来磨砺一个有抱负的毕业生呢。她找到领导明确告知不愿再继续这样消磨光阴,如果单位的用人需求是发传单,大可不必招聘大学毕业生,外面发传单的大叔大嫂要多少有多少,况且一个银行体系的发展应该放大格局,而不是做这些看似工作量巨大的无用功。
她的反抗有了回应,三个月后她被调往另一个网点协助工作,但是职责不清,内容模糊,她在这个网点可以说是打了两个礼拜的酱油,但也发了两个礼拜的传单,她每天12个小时以上在上班,但感觉12个小时什么事情都没做,只是反复发传单。这一次她没有对峙,只是顺从,安之若素。因为她已经无语到无力争取改变。
再后来,她被调往另一个网点,然后第四个网点,最后第五个网点,工作内容都一样,机械性操作&发传单,时间悄无声息逝去,工作中大家依旧轰轰烈烈的发传单,一边发一边被诅咒,一边发一边被嫌弃,一边发一边抗拒,单位中的每一个人过得如行尸走肉般,生活没了色彩,生命没了气息,也就是在刚满一年的时候,她决定改变,决定撤离,所以才有了今天这出戏。
早在半年前,她就想辞职,想要逃离如噩梦般的工作,但是理智克制了冲动,她追求完美,但是也懂得“没有哪一种工作是不委屈的”,这句话是当年听刘若英说的,所以她决定,即便离开也应是完美转身,而不是仓皇而逃。
她继续认真并痛苦的工作了半年,剩下的半年里,她努力工作,也尝试着在工作之外寻找不同的支点,健身,看书,码字,舞蹈一样都没有落下,当其他人在生活的泥潭中挣扎的时候,她却可以身轻如燕般地飞跃这滩泥淖,不伤一丝一毫,不落一分一秒,精神焕发,洋洋洒洒。
所以才有了今天自信地转身。
04
离职前,她告诉自己一定要策划一场完美的离开,离职的今天,她转身看了看来时的路,的确不容易,但是朝前看的确又是一片光明,她走了,走得那么潇洒,自信,带着过往,奔向未来。
要完美转身,而不是仓皇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