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春节,可以说从腊月初八就开始了,一直持续到来年的正月二十五,所说涉及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但核心内容就是吃。
有歌谣为证:
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年糕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炖大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白面发;
二十九,贴到有;
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饺子初二面;
初三的盒子往家转;
破五不出门, 早早起来剁小人。
正月十五闹元宵,
正月十六溜百病。
天仓到,年已过, 收拾农具下田去。
民以食为天,中国人的各种节日最后都归结到饮食上。
腊月初八这一天,家家户户早早起来熬腊八粥,相传是过去家里穷,过年又要吃点好的,搜罗家里剩的的各种余粮,把它们放在一起,煮成一锅粥,北方以前的腊八粥中有红枣、花生仁、红小豆、高粱米和小米等,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运输的方便,南方的五谷杂粮也见怪不怪,一到腊八前夕,市场上就有专门的腊八米卖,什么莲子、菱角之类的也出现在米里,很是热闹。
二十三是北方的小年,每到这一天,老妈早早的起来蒸年糕,寓意是日子年年高升,年年有余。以前的年糕是用粘黍米(高粱米)蒸的,面里加了红糖和红豆和红枣,要用大锅蒸上满满的一锅,一个正月都要拿出来吃。铝制的蒸屉上铺上一层白菜叶,防粘的,年糕一熟,又软又黏,摊在锅中,用筷子夹到碗里,粘的到处都是,后期很难清洗,因此负责刷碗的我很烦吃年糕的日子。
二十四,扫房子,其实扫房子并不一定是这一天,往往要选择一个没有风的日子,老妈还要翻看日历选择一个“好晌”,即双日子。小时候家住农村,一到扫房子,那真是大阵势,家里的能搬动的东西全都难道院内,院内挨挨挤挤,无处下脚。
大人们要求小孩子门穿得暖暖的,待在院内,院子里生起一个煤球炉子,上面用锅做开水,准备擦洗东西用。他们自己则带上帽子,围上头巾,挥舞着笤帚掸子去扫那积了一年的尘土。
孩子们哪里待的住,走东家,跑西家,家家户户都在扫房子,于是孩子从东家的桌椅板凳上跳跳,又到西家的破旧沙发上躺躺,你举着晾衣杆,他挥舞着擀面杖,正玩的不亦乐乎,听到家长的连声喊叫,赶快回家,怪怪拿起抹布去擦洗东西去了。
接下来的几天就是老妈的忙碌时间了,杀鸡宰鱼炖鸡炖肉汆丸子,发面蒸馒头蒸豆包,蒸肉包子素包子,总之要把正月十五之前的干粮全准备出来,因为一过除夕,正月十五之前,出了饺子是现包现吃,其它的面食和鸡鸭鱼肉全是吃提前准备的,只是用锅熥一下,这个习俗保持了很多年,老妈说劳动一年了,到正月就不干活了,熥一熥省事,另外吃的都是去年余下的东西,年年有余,日子好过啊!
后来在我们的一致反对下,近些年才不准备那么多食物,改吃新鲜的东西。
二十九,贴到有,是说的贴春联和吊钱以及室内墙上的画儿,福字是一正一倒两个贴在一起,谐音福到了。对联过去都是爸爸亲手写的,不但给自己写,左邻右舍也都拿上两张红纸,求爸爸来写对联,一到腊月二十几,家里桌上堆满了一卷卷红纸。
爸爸一张张打开,先按对联和福字的规格把一张纸裁好,后面裁纸的任务就交给我了,写好的对联一张张放到炕上晾干,然后重新卷在一起,每卷写上名字,让我挨家挨户起送。最初是用墨写的,后来有了金粉,爸爸又买了金粉免费给邻居们写春联。
过去村里就那么几个能写春联的人,因此几个村子就那么几种字体,一看就知出自谁的手笔,虽然踏进去很多时间和墨钱,爸爸妈妈从没怨言,“人家求你是看得起你,谁没个用人的时候呢!”,这个老妈的口头禅。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