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
贺昊专栏
医改视点 ——贺昊专栏
现时医疗领域出现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与医疗资源配置不均不当有密切关系,医改的一个方向就是通过体制机制设计,让优质的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医疗机构,缓解甚至解决上述两大难题。然而,在人们想方设法下沉医疗资源的同时,有些举措却在起相反作用,将优质资源上推,医院评级就是其中之一。
医院评级将各类医院分成三级,每级又分设数等。为了使这样的分级分等对医院有实实在在的意义,通过相应的政策规定,高等级医院相比低等级医院在利益上有了更大的好处。比如,高等级医院的收费标准要高于低等级医院;高等级医院得到的财政补助要多于低等级医院;高等级医院可以购买更加高档更加先进的医疗仪器;高等级医院获得研究课题的机会要远大于低等级医院,等等。
正是这些利益上的不平等,使得高等级医院对人力资源的吸引力要远远强于低等级医院。刚刚毕业的博士们都想进高等级甚至知名大医院,那些进不了高等级医院、知名大医院的医学院毕业生们,宁愿转行做药代也无意去低等级或者基层医疗机构从事自己花费数年时间辛苦学成的专业。已在低等级、基层医疗机构工作的医生们,也是想方设法地找机会挤进已经人满为患的高等级大医院中,不仅是为利,也是为了自己能获得真正的学习与成长的机会。
高等级医院的出现,人们的就医目标就变得明确,若再加上医疗保险降低个人就诊费用,或者提升人们的就诊期望,大量的就医人群弃低等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而蜂拥至高等级医院就顺理成章了。相比社会上的各类就医人群,高等级医院中的医生资源,尤其是名医,显得非常稀缺。“看病难”,准确点说是“结构性看病难”就出现了。高等级医院的医生们面对汹涌而至的就医人群,疲于应付应接不暇,工作量之大只能以提高薪酬待遇予以平衡。而这,无疑又对低等级医院的医生们产生了更大的吸引力。为了平衡留住这些急于挤进高等级医院,以及跳槽去民营医院的医生们,低等级医院只能提升医生们的薪酬。民营医院要吸引人才,也只有高收入这唯一筹码。因而,高等级医院的医生们因自身高负荷工作而获得的高收入,却促成了整个医疗行业从业者对收入的高期望值。
低等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民营医院没有大量的就医人群作为医生高收入的来源基础,“小病大治”、“没病当有病治”、“以药补医”、“以械补医”等不良行为也因为行业管理、医院管理的不到位甚至放任而泛滥起来,这既造成了“看病贵”,也造成了医疗行业整体形象的下滑。医院评级,原本是为了提升医疗行业的整体技术与管理水平,却不想因为资源的集聚而出现了“逆向选择”。
当前,医院评价体系正在参考美国的JCI体系,这应该是正确的思路。医院评价应该放弃分级分等这一思路,转而将医院按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分类,并将综合医院定位于复杂疑难病症的诊治、跨学科疾病治疗中心的构建;专科医院定位于专科建设;基层医疗机构定位于常见病多发病的门诊及公共医疗服务。这些医院都可以参与类似JCI体系的评审,通过了,就说明该医院的医术、管理已达到了能够满足就医人群相应就医需要的水平。由此,因为医院不同的定位而有效地区隔了就医人群,整个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就得以实现,基层医疗机构的作用才可以得到发挥,“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才能真正得以解决。
医院评级,原本是为了提升医疗行业的整体技术与管理水平,却不想因为资源的集聚而出现了“逆向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