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伦森效应

我们继续认识心理学中的一些概念,今天分享的是——阿伦森效应。

我们先来看一个事例

楼后面停着一辆废旧的汽车,一群孩子每天下午放学后都会在上面蹦跳,喧闹声加上“砰砰砰”的蹦跳声,很是吵闹。大人越说,孩子们蹦得越起劲。

一天,一个大人对这群孩子说:“今天我们来比赛,蹦得最响的奖励玩具汽车一辆。”孩子们一听,欢呼雀跃,争相比赛,最后蹦得最欢的如愿得到奖品。

第二天这个人又来了,说今天蹦得最欢的奖励两颗奶糖,孩子们纷纷表示不悦,无人再卖力蹦跳。

第三天,这个人说:“今天的奖品为两粒花生米。”孩子们一听,纷纷跳下车不跳了,说没意思,不蹦了,回家看电视了。

正面劝说不下的问题,就这样通过奖励递减的方法做到了,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阿伦森效应。

阿伦森效应是指那些随着奖励减少而态度逐步变得消极,随着奖励增多而逐步变得积极的心理现象。

概念的提出

阿伦森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艾略特.阿伦森提出来的。

他在实验中把实验人分成四组,在某人面前对这四组给予不同的评价。

第一组始终对其褒扬有加,第二组始终对其贬损否定,第三组先褒后贬,第四组先贬后褒。

这个实验对数十人进行过后,发现绝大部分人对第四组印象最好,而对第三组则最反感。

阿伦森把其解释为挫折感在作怪,从不断赞扬到不再赞扬,会导致人们的挫折感。虽然一次小挫折不算什么,但从赞扬到批评,挫折感一下子变得很大,一般人很难接受。

阿伦森效应也提醒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应尽量避免因自己的表现不当,造成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由良好转向不良的结果。同时自己也要注意,在形成对他人的印象时,避免形成偏面的印象。

实际应用

对待孩子,谨慎使用褒贬

有些老师看到学生好的表现,就赶紧表扬或鼓励,当学生形成自己的某些行为是为了获得表扬的期待后,一旦老师不再表扬,甚至发现问题而批评时,就会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落差,影响心情,甚至影响到学生对这一学科的喜欢。

工作场合,避免过分表现

有些年轻人刚上班时,为了获得领导好感,刻意表现自己。如每天早早地到单位,积极地倒水、拖地,对于领导安排的任务即便很难也要勉强承担下来等。

一段时间后,工作热情下降,不再早到,做事不再积极,结果给人留下的印象反而不如那些刚开始表现平平的人。

原因就是刚开始给人造成了“高期待,高标准”的印象,当表现越来越差时,就给人的心理带来挫折感。

如何防治

01加强自己的心理建设,避免因他人的评价而造成心理波动。

保持一颗平常心,坦然面对是非成败。找到自尊,而非“他尊”,勇敢做自己。

02尽量避免因自己表现不当造成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发生逆转。

做真实的自己,找到自己的价值,不刻意表现自己,不做讨好者。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