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从养老保险制度的规定、企业经营方法等方面的做法,或许可以提供我们参考。
我们进入高龄化社会后,养老产业被认为拥有庞大商机,但近年的实际状况却不如预期。
同是高龄社会的日本,养老产业从2000年「养老(介护)保险制度」颁布后开始蓬勃发展。其重点制度之一是期许民营企业投入后能提升照护品质,并提供使用者多元的服务选择。日本养老是国家介入较多的产业,看似安定成长,但每逢3年一次政策修改时,业者还是必须承担不少经营风险。
面对日本都未解的养老产业化难题,笔者分享在日本养老企业中参与管理的经验,从养老保险制度的规定、企业经营方法等方面,提供我们开拓市场的参考。
公共福祉与营利间的拉扯──养老保险制度
养老产业与其他商业模式最大的不同在于,这个市场会受到国家保险制度的影响。在服务价格制定方面,日本养老企业须遵循政府公布的养老服务单价(介护报酬单价),使用者负担1~3成,国家负担7~9成。对业者而言,由国家支付费用是稳定的收入来源,但由政府主导的养老服务单价,除了增加营收的不确定性外,还有就算提升服务品质,业者也无法自订价格的问题。
养老保险制度也规定了设施内的人员配置和底薪。为了增加照服工作对一般人的吸引力,修法时多会提升照服员的薪资,但也导致业界虽然缺人手,却未必负担得起员工薪水的窘境。一些养老机构为了提升营收,不得不节约人事费用,这也和原本的法规用意矛盾。
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为了获取利益,偏重收取服务单价较高的重症老人,并聘请最低人数的员工,结果导致照服员工时过长的现象。可以看出,日本这样的策略虽然整体维持了养老的公共福祉性质,却也造成企业营收的天花板。尽管加入民营企业,依然无法启动市场机制。
面对政府规定,民间企业如何开拓养老市场?
养老市场是少数成长型产业,对企业转型和事业版图扩张尤其有魅力。2000年后上市企业也纷纷投入养老事业。在这里,我简单介绍一下养老代表企业的发展背景和现状。
日本的养老产业龙头就属「日医学馆」(ニチイ学馆)。日医学馆于1968年从医疗事务派遣和人才教育起家,背景即属于医疗养老相关领域,1999年公司股票上市隔年,随即跟上政府的养老保险制度,收购其他中小企业后,扩展至今经营约1,400所养老机构。日医学馆除了养老事业以外,还同时发展医疗、教育、保育等多元事业,进而开拓中国的养老市场。除了提供养老保险内的服务,也经营养老教材出版、自创成人纸尿布品牌、高龄者网路社群经营、甚至疗养犬贩售等周边事业。在人才培育方面,开设养老国考教室,学员取得国家资格后,提供公司养老机构的就业机会。单纯计算养老产业部门的话,2020年度的销售额为1,537亿日币。
第二大企业是「损保照护」(SOMPOケア)。母公司SOMPO是日本知名的大型保险企业,子公司并购其他大型养老企业后,一跃成为产业的第二大代表。为了解决人才募集的问题,经营层提出让保险业母公司的员工调往养老子公司的方案。这背景来自日本的终身雇用制。日本企业招募正职员工时一律采取「总合职」,签订无期雇用契约,但必须接受公司的任意调动。近年银行保险业面对数位化,需要缩减人力,经营层为了不裁员而采取此策略。然而保险业在日本原属菁英工作,养老则给人辛苦、不愉快的传统印象,因此2019年公告时,曾掀起「保险业4,000人调动至养老部门,是不是变相裁员」的争论。2020年损保照护的销售额为1,342亿日币。
第三大养老企业是倍乐生照护,以通信教育的经验为基底,发展养老人员培育。2000年扩展养老设施经营,直到第8年营收才由亏转盈,经营过程可说十分艰辛,但对于受到少子化冲击的教育产业来说,挑战新兴高龄市场是无可避免的选择。
其他同样面对人口减少而急于转型的建筑业、房地产业,在政府调降养老关联建筑的税金下,也纷纷加入高龄住宅和养老院经营。而除了直接提供养老保险规定内服务项目的企业外,也有间接涉入的大型企业。如餐饮业也面临市场饱和问题,因此居酒屋和连锁餐厅纷纷与养老设施合作,提供养老院的机能食品,或与居家照护合作,开启高龄者的饮食宅配事业等等。
官方与民间协调,是养老产业的成败关键
由于市场机制受到国家政策影响,日本企业的对应方式为多角化经营、分散风险并维持企业本身的特色,进行差别化竞争。如餐饮业背景的机构提供美味餐点、警备业起家的机构特别强化安全设施等等。此外,平行发展养老保险外的周边事业,更是获利关键。
我们养老保险和民营化的规定才刚起步,在此分享日本政策与企业运营的关系,提供我们官方与民间参考。期望我们在制定政策时,能顺利将产官学结合,设计出适合我们的高龄社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