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后在那些年读过的书

       今早看了一篇网文,据说俞敏洪曾经吐槽“中国人不爱看书”。我回头看看儿子,深以为然,但抬头照了照镜子,却又有些不以为然。我儿子是中国人,他爸爸我当然更是中国人。中国的小囡不爱看书的挺多,可像语冰一般的70老男们(也包括在80、90黄金年代度过青春期的80中男),很少有不看书的。

       记得刚开始看书,是在幼儿园大班时,大约1981年左右。由于父母教字早,所以开始接触读物也略早些。

       最先独自看的第一本书,至今还记得名字,是人美经典版水浒传的《野猪林》小人书。


       那天,跟着姆妈在放学路上,看见复兴公园正门口的书报亭里摆着迭本书,登时就走不动路了,即便当天的生煎馒头不吃,也非缠着姆妈买下来(价钱好像是两角左右,差伐多一两生煎的样子)。从迭本画册开始......语冰那时整天价拿把扫帚当禅杖,幻想自己是鲁智深,床上那枕头便是董超和薛霸。此后,家里的各色家居无不纷纷遭殃。鲁达英雄梦做的爽了,就是缠着大人一本本地买齐水浒小书,以便继续做另一个梦。在那时的小学同学中,且有一个比赛,比的是谁背的108将英雄绰号更多更全,语冰好像每次都能赢。


       水浒看完,开始看《三国演义》-----三国这套小人书比较大手笔,是跟父母去舟山老家过年时,拿压岁钱一下子整套买的,好像是十几块钱(当时父母工资貌似也就几十块一个月)。再往后,什么《薛刚反唐》、《西游记》、《东周列国》......这些就记得不是很清楚了,反正都买了也都看过。这许多连环画将二维世界里的童话在一个不到十岁男童的脑海里进行三维立体展开。展开后的这个世界是如此的美妙,以至于男童沉迷在其中,久久不愿离开。


       等男童年龄稍大些,文字量少的连环画已经满足不了少年对英雄和童话世界的想象需求了。于是,纯文字版的小说原著开始陆续进入了语冰的读书清单。

       最先是姆妈学校里图书馆馆藏的图书,比如《水浒》《西游记》《封神演义》这些原著。语冰读的西游记貌似还是竖版本繁体字的。字认不全怎么办?那就联系上下文猜。磕磕绊绊地读完了所有自己认为好看的书(记得精彩的还有七侠五义、施公案、聊斋志异、福尔摩斯探案集、三个火枪手等等、等等、等等)。除了一部《红楼梦》,这本我知道是好书,但却每次都是看了第一回就再也看不下去。后来人到中年亦是如此,至今未读,婆婆妈妈的叙事,实在不对胃口。


       小学快毕业一直到中学,大约1988年这个样子,突然迷上了所谓新派武侠小说。入坑第一本是梁羽生的《萍踪侠影录》,当时的感觉是“惊为天书”!反复看了不下七八遍,爱不释手。书中张丹枫和云蕾的爱情故事,可能也恰好契合了少年青春期的心理萌动。之后就顺理成章地遇见了金庸和古龙两位大师,也很自然地,钱包里的零花钱,从此便再也没有充裕过。


       说起金庸,便不得不多花些笔墨了。前些年从新闻中得知金大侠故去,心情竟多时不得平复。不说“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陪伴了我几乎整个少年时光,即便语冰后来对国学传统的热爱,也都是从金庸的书开始的。易经、诗词、历史等等,无不如此。

       因为“北冥神功”,去读《庄子》,找逍遥游;因为“笑傲江湖曲”,去读《世说新语》找嵇康的广陵散;因为“碧血剑”,去读《明史》找袁崇焕.和皇太极;又因为“侠客行”,去追李白,背古诗的平仄....金庸便如启蒙师一般,引导着这个少年去发现了一个美轮美奂而又波澜壮阔的中文世界。当然,刚开始追书时,“金庸新”和“金庸巨”、“古龙名”等人也骗了语冰不少钱,如今权当笑料了。


       中学课余读物中必不可少的还有鲁迅和林语堂、朱自清...这些民国大师。《狂人日记》《朝花夕拾》《欧游杂记》,这些都在语冰的书架里。总觉得过于沉重,虽五体投地其文笔,却很难融入其意境。

       待到进了大学,青春期的荷尔蒙正值旺盛的巅峰。少年长成青年后,有了装叉的需求。于是开始追各种当年时髦的畅销书作家,如“王小波”、“王朔”、“贾平凹”...不过,实话实说,王小波那时没读懂;贾平凹的文字里能吸引语冰全部注意力和想象力的,毫不意外的便是“此处省略***字”;最喜欢的还是王朔,因为这是语冰和女同学们能共同谈论的唯一一位作家了。她们喜欢的琼瑶、亦舒作品,语冰读了便和红楼梦一般的犯困感觉,实在喜欢不起来。


       多一句嘴,直到很多年后——腰围翻倍的年岁,某天重新捡起王小波,这才突然发现:八十、九十年代原来是中国写文章人的黄金年代,可惜从此一去不返。

       大学毕业开始工作。语冰开始少读书了,自找的借口是“压力大”。后来偶尔读读,也只是盯着电脑或拿着手机吃快餐文。

       先是在“天涯”里追各路大神,天涯大神中后来出名的有“宁财神”“当年明月”“孔二狗”“猫腻”......随着移动互联兴起,这些人出走各个平台。语冰也就注册了起点中文网,开始充值追更《善良的死神》《间客》《明朝那些事儿》......好看、好爽、但大多很是无聊。


       不过,网文作者的文笔倒都是很好的。尤其是“猫腻”的《间客》、《庆余年》、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读来行云流水。茶余饭后用以消遣时间,那是丝毫问题也无。

       其实,语冰一直认为,“猫腻”和“当年明月”们生错了年代(当然,唐三和番茄可能恰逢其时)!猫腻在“间客”后,似乎有所醒悟。以一腔文艺的热血和康德式的三观来写作终是换不来花花纸头的,因此老猫奋力向唐三的方向堕落直追,终于写出了《择天记》这部大烂文。

       腻了网文,恰好儿子出生。少读书的借口更充沛了,“从此全心当奶爸”。

       儿子渐渐长大,读了小学。在他的眼里,语冰看手机的时间远多于看书的实践。老子也曾振振有词地辩解过:“我在手机上看书啊”,奈何效果甚微。于是小子学了坏榜样,坚决不看书。坏榜样自然有坏结果。这小家伙三年级前,词不达意的同时,还加冕为别字大王,朗诵时可以把“兀自”念成“PAI自”——呜呼!

       人到中年,痛定思痛,终于觉得有必要做好榜样。语冰于是重新开始买书、看书、做读书笔记。有意思的是中学时觉得闷的、大学时看不懂的,如今翻阅如拾珍宝,欢欣喜悦。儿子在诧异之后,竟然也有样学样地读起了《哈利波特》和《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并且这小子的笔记做得比他老子更工整,划线居然是用尺的?我去。


       ——写得过于流水账而且冗长了,却不知如何结束。

       因为谈到猫腻,所以今天在读康德,便做个狗尾续貂来自娱:

       “世上最奇妙的是我头上的灿烂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准则”——康德

       “如果恰巧是阴天看不到星空,读书吧,书中自有灿烂”——语冰


                                                                                                         2021年1月15日星期五写于语冰书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请关注张新山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6225163210...
    山不厌新阅读 264评论 2 1
  • 老丁是70后,小的时候没书,往往在街头书摊花两分钱,搬个小马扎坐在树荫里,捧一本小人书认真地看。孩子们也多,都不做...
    文如其人老丁阅读 240评论 0 0
  • 久违的晴天,家长会。 家长大会开好到教室时,离放学已经没多少时间了。班主任说已经安排了三个家长分享经验。 放学铃声...
    飘雪儿5阅读 7,605评论 16 22
  • 今天感恩节哎,感谢一直在我身边的亲朋好友。感恩相遇!感恩不离不弃。 中午开了第一次的党会,身份的转变要...
    迷月闪星情阅读 10,627评论 0 11
  • 在妖界我有个名头叫胡百晓,无论是何事,只要找到胡百晓即可有解决的办法。因为是只狐狸大家以讹传讹叫我“倾城百晓”,...
    猫九0110阅读 3,368评论 7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