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深刻的情绪总是和音乐在一起。
上大学的第一年,那时成都距离重庆还不是1个半小时的动车,而是12个小时的铁皮车。第一次回家,坐硬座,一路上都在听张国荣的“阿飞正传”。在火车上,先坐着,然后躺着,然后想睡又担心有人偷走我的包,于是把包枕在头下,音乐一直陪着我。这首和想家八竿子都打不着的歌,就这样成为了我恋家的心锚。
在英国听得最多的歌,一首是刘若英的“30岁的生日”。那样成熟的喜悦,爱自己的心情,配上飞舞在攀登Park Street路上的小辫子,在图书馆门口那片阳光灿烂、气温怡人、书香四溢的环境里显得那样的搭配。现在听到这首歌,我都能体会到快乐的心情起伏,一瞬间把我抓回到学校。
在英国听得多的歌还有朴树的“我爱你,再见”。去英国前听学姐介绍,说一年的留学时间会分成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熟悉期,会有各种不习惯的低潮;第二个阶段是愉悦期,因为一切都步入正轨,有朋友开始了生活,是一个高潮期;第三个阶段是离别的伤感期,要和刚刚爱上的生活分别,回到一个应该熟悉但好像又不太熟悉的环境。我就是在第三个阶段听朴树的,陷在深深的的悲伤中,不能自拔。
最近唤起我深刻情绪的是一个赵海洋的“那年的遇见”。纯净如流水一样的琴声里充满了得而复失。那几天,外婆刚刚去世。那种看着她变成一缕青烟,那种在生命中不能再遇见的无可奈何,和这首曲子一拍即合。我就反复听反复听反复听,把情绪融化在音乐里。现在这首曲子一响起,一并充满我心中的,是深深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