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之际,渭南市博物馆的《百年沧桑 渭南记忆》展厅将正式对外开放。经过两年多的准备,以及半年的试运行,这个特色鲜明的展览已经成为渭南市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
渭南市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以“与华相宜 渭南故事”为主题,展示了渭南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著名人物。为了进一步完善基本陈列的内容,渭南市博物馆专门策划“百年沧桑 渭南记忆”陈列,展示近百年以来渭南地区的重要历史和社会变迁。
1、东府风云——清末民国时期的渭南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数仁人志士开始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深处内陆的渭南,面对外来的冲击,传统的社会结构逐渐解体,崭新的社会结构逐渐建立,这里经历了近代化的剧烈转型。
1905年,留日求学的井勿幕,受到孙中山的指派,回到陕西宣传和鼓动革命。首先,他在家乡蒲城和周边各县,秘密发展同盟会员30余人。1906年,他又参与筹建同盟会陕西分会,奠定了同盟会在陕西的组织基础,渭南地区成为陕西辛亥革命的策源地。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渭南地区成为陕西马克思主义三大传播中心之一。陕西第一个团支部的建立、陕西第一个农会组织的建立、渭华起义的革命实践,都是渭南地区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做出的巨大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渭南紧临黄河,成为“抗战”的前方阵地。1937年9月,八路军从这里东渡黄河,奔赴华北地区进行抗日。众多抗日英雄和人民大众在渭南黄河沿岸,中流砥柱,保卫黄河,保卫陕西,保卫大西北和整个大后方。
1934年,陇海铁路从潼关向西安修建,成为陕西境内的第一条铁路。7月1日,铁路修至渭南,这里逐渐发展成关中东部的物资集散地。在展厅中,复原了渭南老火车站的场景,以及装卸棉花包和商业街市场的景象,让人仿佛回到了曾经忙碌和繁华的城市。
民国时期,西式的“洋货”走进了寻常百姓的家,传统与现代相互融合,衣食住行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人民的思想和观念也逐渐产生了变化。在这里可以看到民国时期流行的瓷器、油灯、火锅、花布、斗、秤等生活用品。
2、山河巨变——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渭南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史进入了新的纪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渭南逐步推行土地改革,公有制经济逐步确立起来,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人民热情高涨地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
渭南是陕西主要的棉产区,棉田面积和总产量均占陕西一半以上,大荔、渭南、蒲城、富平先后成为国家优质棉商品基地县。渭南市八里店村民张秋香,参与植棉新技术的示范和推广,总结了“看天看地务棉花”等一套经验。
上个世纪60年代,陕西是“大三线”建设的重点省份之一,渭南发展成为陕西三线建筑的新兴工业城市。渭南地区重点开发渭北煤炭和秦岭有色金属资源,以能源、冶金和机械加工为主的企业在陇海铁路和渭北各县布局。
3、秦东春潮——改革开放之后的巨大成就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开启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1979年,陕西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渭南地区也逐步推进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巨大的提升。
1977年10月21日,恢复高等院校招生考试,渭南成立了地区招生委员会。1978年3月,全国科技大会召开,渭南地委也召开科学大会,动员大家向科技现代化进军。1979年2月,渭南地委连续召开工作重心转移的专门会议,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
1979年,韩城率先实现“联产到组”的生产责任制。随后,全市实行了不同形式的联产责任制,包干到户,包产到户。1982年后,逐步推行完善集体统一组织和家庭承包相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
4、振羽腾飞——关中东部中心城市的崛起
1994年12月7日,经过国务院批准,撤销渭南地区和县级渭南市,设立地级渭南市,管辖韩城市、华阴市、华县、潼关县、大荔县、合阳县、澄城县、蒲城县、白水县、富平县和新设的临渭区。
1995年1月8日,陕西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撤销渭南地区设立地级渭南市的通知》。从此以后,渭南的发展条件和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在过去的100年里,中国社会激烈转型,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在过去的100年里,渭南的社会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才是硬道理。未来,渭南将不断成长,展翅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