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昧、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浅释及参悟〕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所以说,“空性”中并没有物质之”色”,也没有精神活动的”受、想、行、识”。
眼、耳、鼻、舌、身、意:此为佛学所说的“六根”,代表人们的感觉器官。
色、声、香、味、触、法:此为“六尘”,代表被感官认知的外部世界。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为“六识”,代表人们的认知能力。
生理的六根,认识了物理的六尘,产生了心理的六识,这叫十八界。它每一个法都有一个界限,这生理的、物理的、心理的,三六有十八个不同的界限,佛学称作”十八界”。经文中的“无眼界”与“无意识界”,说的是首尾两界,中间省略了十六界。
净因大师对这段的解读:佛陀以一个“无”字进一步提醒人们,组成宇宙万有的十八种基本元素(十八界)也是因缘和合的,也是空无自性。换而言之,构成外部世界的六尘空无自性,以此说明被认知的对象是空性的,叫“外空”;六种知觉器官空无自性,叫“内空”,以此说明能认知世界的知觉器官是空性的;具有认知能力的六识也是空的,叫“心空”;内、外皆空,心亦不实,以此来扫除人们对一切法的执着。更重要的是,十二处、十八界等法如同木筏,一个人利用它渡河后,木筏已完成了它的使命,应该把它放下,而不是背在身上。同理,破除了“我执”,不应误以为十二处、十八界等法是真实不虚的真理,应及时放下;否则,便会深陷“法执”的泥潭。
附:《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