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發的分析之三是重複了,這是第三篇,剛發現,很抱歉】
二、菩薩蠻(十五首選二首)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顋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 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新貼繡羅襦。雙雙金鷓鴣。
【箋評】
邵潭秋案:
自來讀温詞者,莫不先見此闋,此闋發端七字,多有不解其語者,則函胡了之。且常誤以小山爲屏,重疊金明滅爲屏上之描金畫,不知小山爲眉妝也。愚考高承《事物紀原》、楊慎《詞品》,周文王時,女人始傅鉛粉,秦始皇宫中悉红妝翠眉,隋文帝亦喜官女紅妝,號爲“桃花妝”,惟北朝後周天元帝,嘗令宫人黄眉黑妝,其風流於後世,隋末唐初女子,乃知畫黄眉以爲美觀。虞世南嘲袁寶兒云:「學畫鸦黄半未成」,盧照鄰詩:「纖纖初月上鸦黄」皆指畫眉事。此後漸漸習染爲畫額,王翰詩:「中有一人金作面」,裴慶餘詩:「滿額鹅黄金縷衣」是也。飛卿《菩薩蠻》屢言「小山重疊金明滅」,「蕊黄無限當山額」,均詠當日女子粧飾色態,與畫屏何關乎?此詞首句「小山重疊金明滅」者,謂睡時眉黄半褪,故金半明半滅也;二句「鬢雲欲度香顋雪」者,香腮之粉,因倦卧而沾及鬢脚也;故三句以「懶起畫蛾眉」足成其語意,猶馮延已詞「玉人貪睡墜釵雲,粉消香薄見天真」之寫睡起女子也。「弄妝梳洗遲」,然後從事嚴妝,待妝成自映前後鏡中,顧影自憐,與花争豔,更著羅襦,襦上繍有雙雙金鹧鴣,穠麗極矣。此喻初不欲仕,繼即幡然改悔之意,亦靈均好修之旨歟?
楊升庵《詞品》云:詞名多取詩句,如「蝶戀花」則取梁元帝「翻階蛱蝶戀花情」;「滿庭芳」則取吴融「滿庭芳草易黄昏」;「點絳脣」則取江淹「白雪疑瓊貌,明珠點絳脣」;「鹧胡天」則取鄭嵎「春遊鷄鹿塞,家在鹧鴣天」;「惜餘春」,則取太白賦語;「浣溪沙」,則取少陵詩意;「青玉案」,則取「四愁詩」語;「菩薩蠻」,西域婦髻也;「蘇幕遮」,西域婦帽也;「尉遲杯」,尉遲敬德飲酒必用大杯,故以名曲;「蘭陵王」,每入陣必先,故歌其勇;「生査子」,“査”,古“槎”字,張骞乘槎事也;「西江月」,衛萬詩「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裏人」之句也;「瀟湘逢故人」,柳惲詩句也;「粉蝶兒」,毛澤民詞「粉蝶兒、共花同活」句也。餘可類推,不能悉載。
西溪逋客案:
邵先生認為“小山”指的是眉妝,但始終無法解釋如果是眉妝的話,“重疊”是什麼意思?如果也是“函胡了之”,顯然就是不能自圓其說了。而且如果認為“小山”不是“屏”,也應該有一個說它不是的道理,祗有立,沒有破,那麼自己的觀點充其量也就是一家之言而已,而不是一個標準答案。
我以為這裏的“小山”還是解釋為屏更好,這樣“重疊”二字就可以落實,但是這個“金明滅”不應該是“屏上之描金畫
”,這個要從創作的角度來思考,如果這一句全是寫的屏風,那麼這七個字未免也就太過浪費,更重要的是,這一句假如僅僅寫了一個屏風上的描金繪畫,不僅單薄,而且跟整個主題都有一點脫,跟第二句基本上沾不上,這是要害所在。
那麼這個“金明滅”說的是什麼呢?如果結合整個作品來看,這個起調就應該是能夠托得起全詞的一個表達,所以,它的意思應該就是早晨金燦燦的太陽光,或者更準確地說,是照在屏風上的陽光。為什麼是“明滅”?初醒的人怕見陽光的逼射,眼睛欲睜不睜,所以感覺是明滅。而正因為是陽光,那就告訴我們此時的時辰已經是“太陽都已經曬屁股了”,也就暗示了主人公的“懶起”、“梳洗遲”,這樣就形成了前後一氣,這種前後一氣貫之的力度甚至可以理解為一直到全篇的結束:“雙雙金鷓鴣”,為什麼是“金鷓鴣”啊?就是因為天早已大亮,陽光早已進屋,照在繡羅襦上,那繡著的鷓鴣才會閃閃發出金色的光來。如果在一個沒有陽光的屋內,雖然也可以寫“雙雙金鷓鴣”,但是你細細體味就知道,前者是存在著一種動態的美的,而後者僅僅就是寫實而已,藝術魅力大打折扣,比較一下你就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