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动笔,然而各种理由总能让自己心安理得。
自以为脸皮够厚,号称喜欢写作,却荒废了笔端,反而沉迷于捕风捉影,不务正业。闲来无聊,翻看之前的文字,觉得文字中留下不少状景状物的篇幅,大概都缘于自己当时喜欢四处闲逛,发现未知的风光。在那种闲散大于安宁的闲逛里,沿途总能看到很多享受生活的气息,短巷里传来阵阵谈笑,笑声之外,自顾自地的叶落蹭下夕阳。
一度也曾反感这种风格,太空洞无物,于是渐渐停笔。时至今日,心烦意乱时候,回看这些文字时,内心平静不少,也不免怀念这种心境。那种闲情,快已消散,剩下一只笔和写不出的宁静。转而把兴趣移到阅读“自然文学”上,去体会安在别人文字里的远方。
远方,是一个充满诱惑的词。十几年前的一个傍晚,男孩站在三层楼上,顺着天际望去,视野却被西边的高山阻挡。山的那边有什么?不是蓝精灵,也不是大水逼,男孩思考的是那边是否已经炊烟升起,是否有着不同生活方式。我对远方最早的迷恋,即来源于这种幼稚的想法。后来才知道,那山再远,也不过吉泰盆地的边缘。但这以后,“远方”落根心底,还疯长,以致于所有幽古的东西,都足以让我自嗨沉醉。
等我可以四处闲逛时,我开始寻找远方。在乡间,在大道,在每一方延伸到视线滑落的土地上,乐此不疲于漫无目的的意外之旅。那些烧在路上的时间都在成全这个想法:远方,不一定是美的,但一定有一颗少年的心。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瘾”。在这种刻意不停地寻找中,我发现远方难以达到,每次我碰触了远方,也发现还有更远的地方。偶尔想起,曾在同学录上的最大的心愿一栏填下:“游遍世界每一个角落”。呵呵。
远方或许从不存在。
这样一个可以让人说梦话的词,在贩卖情怀的年代,盖上商业的金印。先是时间上的远方——历史和未来,不安份的心不会停留在无趣无法挣脱的现在,穿越成风。地理上的远方也流行起来,走马观花的旅游扎堆。而后,内容时代,诗和远方成为一对苦命鸳鸯,在口口相传中,不走心地口水化。既反感,又疲惫,还困惑,我对于远方不再那么执念。
一次,从人潮涌动的地铁站走过,我的注意力在一篇广告上停留了几秒。而且之后每次经过我都会看上几秒。广告的文案很简单:“比远方更远的是自己”。哪有什么远方?这是我一直回避的不愿深思的问题。
远方,不过都是心境而已。庄子「逍遥游」,也不过濠濮之间;司马居深宫,会心处不过墙内园林。的确,心浮气躁,无所谓远方。一度反感的书写,只因为自己言之空洞,因为赶。即景写情,本应该表达当下的怡然,却成了一种无病呻吟。心无落定,去再多的远方,也不过是高铁飞机。远方不在某个地方,而一定在途中,在每个心平气和的脚步中。
我依然向往远方。不同的是,或许这次可以更好地安放它。这次,我会重新选择文字,同时还会记得带上温度和颜料,再感受每一个「远方」。不必在海岸线边卷睫盼,或许且听风吟,也就不虚此行了。
在班长的「流浪癖」专辑中,有这么一句歌词:哪里有远方哪儿有我。反过来,其实也一样。哪儿有我,哪里就有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