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所有死去的亲人
仍然与你活在同一个记忆空间
《寻梦环游记》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家族寻找音乐的故事。小男孩米格的曾曾祖父埃克托,年轻的时候为了音乐梦想离开了女儿coco和妻子,一去不返。妻子从此一个人承担养家的艰辛,她对丈夫的愤恨,也恨把丈夫从自己身边抢走的音乐,于是,她在这个家庭中禁止一切音乐。
这个禁止音乐的家族传承,一直延续下来,这个家族的每一代人都只知道赚钱做鞋,成了家族创伤。由于这个创伤内部蕴含的情感如此强烈,越是禁忌,就越随之产生了一种突破禁忌的力量。
到了第五代,家族里生出来一个非常爱音乐的小男孩米格,他一次次突破家庭禁令,想成为歌星。最终他机缘巧合下踏入了亡灵的世界,与自己的祖先展开了一段故事,最终解开了好几代人的情感创伤,也把音乐重新带到这个家族中来……
电影感动了很多人,而其中最精妙的地方是它的时空观。电影情节设定了一个前提“人最怕的不是肉体的死亡,而是再也不被人记住。”
在这个前提下,一个人死亡后,可以进入亡灵世界继续生活,但是如果活人的世界里已经没有一个人能记住他了,他的灵魂就会灰飞烟灭,永恒地“消失”了。
这个设定重新解释了死亡这个冰冷的事实,肉体死亡,并不是永恒地消失,亡者依然“存活”;其次,它也把一个物理的连接,转化成了虚拟的连接,只要我们有共同的记忆、信念、相爱,就能与亡者建立关系,死去的人就会依然存在在我们的生命里。
这其实也是心理学里针对死亡这个存在主义命题的“疗愈”方向,首先是如何接受告别,其次是如何转化认知,把死亡看成是另一种生命形式,却不一定是完结和永恒的远离,最后,如何与逝者保持着情感的联结,加强生者对生命的力量感。
有人将《寻梦环游记》评为本年度最疗愈的动画电影,在我看来,它正是把以上三点有关死亡的情感疗愈,用超级精美的具象化情境呈现了出来,让观者不知觉中重新更新了自己的死亡观念。
当小男孩米格第一次来到亡灵世界,他情不自禁地“哇”了出来,所有看电影的人也跟他一起在心里惊叫了一声。亡灵世界不是漆黑孤寂的,而具有五彩斑斓的色彩,天空中有飞来飞去的引路精灵和摆渡车,到处是演唱会和应有尽有的城市设施,看到这一切,我们内心关于死亡的黑暗想象都被替代了。
你会感到死亡并不可怕,所有死去的家人在另一个世界团聚,依然以family的方式“活着”,每年亡灵节来到,美丽的万寿菊花瓣铺成桥梁,他们可以踏上它回到活人的世界探亲开party……死亡并不是冰冷,未知的,而是温暖和人性化的。
看完电影,如果你感到死亡不仅仅是丧失,也是一种延续;而死亡的亲人仍然作为一整个家族背景站在你的身后,那么这真的是疗愈,每个人内心面对世界的困惑和未知感,真的会减弱很多。
2
从个人、家庭到宗族,当你不仅仅是你自己
也正是因为亡灵的内容,差点不被引进内地,但据说,审片部门看过之后,被其中的故事感动了,破例让它上映了。
其实,我觉得这部电影最是适合中国人看,还有哪个民族的价值观如此忠于家的核心文化?
况且这部电影中的家庭观还如此特殊——它不仅仅是说我们每个人属于原生家庭,更多的是说我们每个人属于自己的宗族的一部分。
这个故事有超长的生命线,从缺失的相片一角的曾曾祖父到米格,一共是五代人。尽管不被允许接近音乐,但小男孩米格生出来就梦想着成为歌神,他打破家族禁忌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为家族解开音乐封印的过程。
从家庭系统的观点来看,每个人的身上都传承了这个家族系统的爱恨情仇,家族的文化、禁忌、观点、能量偏向无不影响着我们。一个家庭系统要发展,就一定会从内部发展出解锁系统阻塞能量的动力,哪里有冲突,哪里就有使命。
生活,我们很少通过往上倒腾五代的视野,去看待自己是谁。往往以为我们就是从懂事到受教育开始长大现在的那个孩子。但其实我们的生命之源在历代祖先那。正如张爱玲说,假如你了解我的过去,就能了解我的现在。每个人人生中的问题,都能在家庭中找到根源。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度和视野。
想象你曾经在哪一刻意识到了自己对家族的传承?是在旧照片里看到爷爷年轻的时候,腼腆的笑感觉跟你很像;还是意识到自己的某个勤俭节约储蓄习惯,来自奶奶;或者是当家庭的大小聚齐,发现男性们莫名其妙地都对数学有特殊的天赋?
就像米格这个小男孩与曾曾祖父合唱的时候,他会意识到自己血液里就有音乐的因子,就有祖先没有实现的音乐理想,在那一刻他理解自己的命运,正是把音乐和爱重新带回这个家族,也一定要得到家人对音乐、梦想的祝福。
深究的话,人的大部分行为,其实都有“出处”,只是我们还看不到很远的因果。
大城市里有很多人宣称自己“没有故乡的人”,原因是生出我肉身的地方,不是我精神的故乡;而作为精神故乡的大城市,却从未友好地收留过自己的肉身,在其中找不到归属感。我一个朋友形容这种状态就是什么都是一个人“撑着”,尽管内在很虚弱,还是要一个人撑着,因为没有人可以帮得上你,你必须不能放松,只能靠自己。
如果我们的故乡一直在我们的身体之内呢?你的身体不仅仅是你的,你的血液、精气神来自历代祖先的细胞,他们也在你身体里活着,他们曾经的每一个梦想、纠结,都是你身体里的神秘力量,虽然看不见,但是当你产生某个想法,你怎么知道这些神经元细胞的无意识不带着家族的梦想?所有远古缘由,某种久经灌溉的集体无意识的一部分,都是你的一部分。
当小米格得到了祖先的祝福,他解脱了自己内心的纠结。首先,自己的“问题”,不再是自己的。米格爱音乐,一开始会觉得自己总是给家人惹麻烦。然而当看到这个音乐梦想其实是家族创伤,就知道了这个梦想大家潜意识的共同决定,而不仅仅是自己的追逐。
其次,你会获得更多力量。曾曾祖父的音乐梦想未实现,曾曾祖母对音乐梦想的放弃,这个家庭长久好几代没有音乐的滋养,他们都迫切需要一个孩子为家庭重新带来音乐解开心中的禁忌。
当一个人时时刻刻感到自己是系统的一部分,这个时候你有了力量和归属,不再是一个人撑着,也就是找到了自己真正的精神故乡。
3
个人的梦想和家庭之爱发生矛盾
朋友一家人看完电影《寻梦环游记》出来的时候,她老公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孩子说“以后爸爸死了,你要把爸爸的照片摆在家里啊!”(电影中设定在家中摆放着照片、被活人记得的人,才能在亡灵世界生活,否则就将消失。)孩子还没说话,我女朋友就白他一眼“你一天不着家,还想让孩子记住你呀,再不多陪陪孩子,你很快就被她忘记了!”
的确,电影正开始于一个以梦想为由逃离家庭的爸爸,他引发了好几代的创伤。完全可以拿来当作当代丧偶式育儿中父亲的反面教材。
最近我看了一个真人秀《生活相对论》,节目中请到了歌手郑钧与一个全职奶爸交换生活,两天一夜的时间里,郑钧被要求住到对方的家里去体验他的生活。面对一个全职奶爸,放弃了大好事业回归家庭,一开始郑钧对这个爸爸很不理解。
后来,看到奶爸亲手为孩子制作玩具和陪伴的用心、对家务细节的一丝不苟,他发自内心地赞叹“他在以敬畏生活的方式过日子。”特别是,在看到这个爸爸和孩子之间融洽的关系,孩子给父亲的反馈,是从羡慕到感动。在交换结束真心话的时间,郑钧说“在孩子身上你能看到自己。我感觉自己特别不足。我的孩子长大了,可是我现在特别后悔没有在他们小时候这样陪伴他。”他低下头眼眶泛红连说了两个“特别后悔”。
一切尽在不言中。每个人的决定都是影响深远的,爱的记忆会传承,被抛弃的创伤也会被传承。
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是觉得自己的梦想最重要,于是通过对家庭的反叛,实现自我的扩张,但是显然,我们会在某个时刻意识到这个决定的偏颇。
曾曾祖父埃克托早年离家追寻个人梦想,直到意外死亡,快被活人遗忘了,在这个时候他才体会到爱比所谓成功更应该成为立身之本。这个发生在曾曾祖父内心的悔悟,传递到了曾曾孙子米格身上。最后,虽然爱音乐,但米格没选择成为众人瞩目的歌星,而是在生活中为家人而歌唱,把音乐带给普通的家庭。他了解到爱比虚幻的成功更重要。
人与世界建立正确的联系,前提是我们在与亲人的关系上有支点,如果偏执地追求成功,而不是建立恰当的联系,就会把人引向对外物认可的执着,而远离了内心爱的源泉。
很多男人年轻时因为追求个人力量的实现离开家庭,以为这是丢掉牵绊,但往往个人主义单打独斗奋斗到最后,一是难以为继,二是最终会遗憾。因为家庭才是每个人的力量之源,亲情,是自己的一部分,丢掉了它,其实是丢掉了我们自己。
埃克托用了一辈子去追求无果的事业,讽刺的是到最后人们最爱的他的一首歌,不是别的匠心名作,竟然是写给女儿的一首小小的告别歌《请记住我》。这也成为了他一生最美、却最悔恨的记忆。
电影《美丽人生》中说“比起我的喜悦来说,你的称赞算什么。”爱的自由意志,是生命最独特的体验,最终决定我们是什么的,是内心美好的感受,而不是成功的名号。
结尾:
这些年,我多在美剧中看到家庭的仪式,在韩剧中看到温暖相守,在迪斯尼电影里看到家族传承,反而在现代中国看到更多是争吵,越界,看到家庭与我们个人的冲突。
虽然我们都有家,但多数人的生命感受还是自己是一个人孤独地长大的。在成长的关头,家庭带来的困惑,多于我们感受到的情感支持。
与家庭的和解,追溯亲情的力量源头依然是我们现代中国人的重要课题。如果我们不能像米格穿越,也没法与亡灵对话,如何回归家庭,或者找到真正与家人情感交流的渠道?
我们需要的亲情是什么?是一种关于家族系统对于人全面发展的支持,提供一种精神上的归属感。那是死亡带不走的情感和力量,也是我们成为我们自己,完整自己的无意识母体。
希望看完电影的你,想到每个家人的脸觉得温暖,而不是觉得悔恨或遗憾,也最终在心里找到一份沉甸甸的、可供思考的情感通途。
作者:蘑菇姑姑,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深媒体人,十分心理主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