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天,在校园里一名男生正想用砖头砸另一个同学。一位校长及时制止同时令这个学生去自己的办公室。
在外了解情况后他回到办公室,发现那名男生正在等他,便掏出第一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比我先到了。”
又掏出第二颗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说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
接着又掏出第三颗:“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
这时那名男生已经泣不成声了:“校长,我错了。不管怎么说,我用砖头打人是不对的。”
校长这时掏出第四颗糖:“你已经认错,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这是著名大教育家陶行知,在做校长时的一个经典教育故事,不仅影响了当时的少年,也影响了后来许多人。
为什么要开头就分享这个故事呢?
因为听了许多家长的教育观念:不吼听不见,不打记不住。
想用这个故事,告诉那些一味地用指责打骂,把发泄情绪当教育的家长,你是有多浅薄。
很多妈妈说,孩子就是我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可在打、骂、吼指责起这块肉来,就像是在对待一块猪肉,没有丝毫情感可言。
2
蔡康永说:人与人之间,是有一个情感账户的,每次给对方好的感觉,你就是往账户存钱;每次让对方难过,有不好感觉时,你就在提领。
无疑,家长跟孩子之间,也有这样一个情感账户存在。
很多家长会觉得,孩子不听话我吼骂,这都是为了孩子好。可有没有想过,你这样做时,你的孩子感觉好吗?
换角度想,如果小时候被父母用指责教育时,你感觉如何?
做错事被领导上司谴责说,我这指责你都是为你好时,你的感觉如何?
你的感觉是棒的吗?
如果没有,那你就是在消费与孩子之间的感情。
引用一句俗语,“偷鸡不成蚀把米”,别没能把孩子教育成人中龙凤,反倒消磨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爱。
放下棍棒是教育的认知,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要让“教育”,透支了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账户。
3
社会学家认为,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行为,尤其是情绪,是孩子心理健康发育的直接影响因素;
研究表明,父母在家中情绪友善平和,有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
而如果父母在家里经常情绪恶劣,则会让孩子经常处于紧张和恐惧之中,对于孩子的心理发育极其不利。
8岁的侄女,今年来和我过年,期间多次说起她不愿在回家,心里恨妈妈,因嫂子动不动就吼骂她。
小小年纪,家就成了她无法面对的负担。
女友S,至今已是两个孩子的妈妈,还是无法从心底原谅自己的父母,说:小时候真傻,父母阴沉个脸,说我学习不好,长得不行,说我不如别人家孩子…,那些话就像刀一样插在心上,疼到现在。
长大后才明白,那里不好,那里不行,就算真的不好不行,也没必打着为我好的旗帜来践踏
一个孩子的人格。
很多父母希望,通过打骂惩罚这种教育方式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不足,让孩子不断成长,完善自我。
却不知,这往往是件事与愿违,吃力不讨好的事,会让孩子和父母的情感距离越拉越远。
4
我一位同学在意识到,自己很多时候所谓的教育,其实就是自己情绪发泄,是孩子你必须服从我的思想观念。
在彻底改变对孩子以往的教育方式后,家庭氛围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翻天的变化。
她说,自从意识到教育问题后,她的每一天都在发生质变。
从开始的打孩子骂孩子,风头决不能输给孩子,孩子有什么心里话都不藏在心里,到现在每天回家,跟她聊天撒娇,说学校的各种事。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有一首小诗,有一段这样说:“如果你想把事情搅浑,我可以告诉你怎么做,把我做的事和你的反映混为一谈。”
很多父母在很多时候,关注点并非孩子这个人和孩子的生命品质,而是做的事。
孩子做的事,和我们对这件事的反映是两谈,而不要把二者混淆。
亲爱的家长,收起那些伤害与孩子之间情感账户的兵器,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为情感账户存款,让自己轻松,让孩子放松,让教育变得悦心。
面对孩子我们像陶行知那样,用一颗平等、尊重的心。
把常挂嘴边的你应该、你不行、你做不好、你不要、你这么笨……换成你可以的,你能行,你很棒,你很聪明,我希望,我期待,我期望……
释放情绪本没错,但情绪本身有其能量,需要有适当的自我管理或流动。
如果以爱的名义,向亲人宣泄自己的情绪,无论何种情感,注定是两败俱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