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精神分析治疗方式,是让治疗师成为某种“白屏”,安坐于当事人的侧后方,而让当事人躺在半躺卧的催眠椅上宣泄、呈现他/她的梦境,或者自由联想,不叫他/她看到治疗师的面孔,避开表情的干扰。治疗师通过解释、分析他的梦境或自由联想的相关内容,促成当事人的领悟,从而帮助当事人消除症状,促进康复。这种方式似乎是有意地回避情感互动,使得咨询过程,只是一个“患者”与“医生”的对话,咨询关系本质上更接近于垂直关系定位,是一种上下级的关系,互动中的双方,不论在心理上还是在实际上,都有高低之别,优劣之分。
传统的认知-行为治疗方式,是让治疗师成为某种行为认知的判官,决定哪些当事人的哪些行为、认知,是不合理的,适应不良的、需要改变的,通过与当事人的辨析性互动,推进当事人问题相关的认知错误的反省、检出、纠正,从而在心理内部或外显行为中进行有效的调整,促成问题解决中的心理操作积极变化,从而改善行为和心态,治疗疾病。这种方式讲究科学理性,严谨思考,逻辑演绎,分析判断,更有冷峻的性质。它更象是一个“教练”与一个“运动员”之间的关系,同样是对温情有所排斥的。
人本主义治疗方式,是让治疗师进入并保持一个能够给予“无条件的爱(倾听、理解、接纳、真诚一致、深刻共情)”的神明状态,以创造出令人充分感到可信可靠安全温暖的环境来,而当事人,通过与治疗师的互动,披露自己的问题/困难/隐私/隐情,以求得到理解、宽抚、支持,进而促成个人内部心理的流畅性,发挥出其应有自有的潜能,自主地面对和解决问题。它设定,只要治疗师能够成为当事人的一个“理想环境”,那么,当事人的问题,往往就可以无为而治了。它非常注重当事人和治疗师的“向光性”,认为主观的积极努力,在客观环境相对安全温暖之后,便可以轻易地转化为令人满意的现实。这种方式看似合理,实则不然。一是治疗师极难满足治疗所需要的条件,有如此之高的修为,可以扮演一个象是神灵一般的角色;二是,有许多当事人本身的人际问题严重性和心理障碍程度偏高,非常苛求于治疗关系,也使得这种设置下的作为变得极为不易。时间限制、费用限制等,使得治疗师和当事人都会倍感压力,当治疗变得不顺利时,出现问题时,治疗师的情感、情绪也难免于卷入,理想化的设定受到挑战而往往难以保证它的持久有效。这种治疗方式,从本质上讲,是有些脱离现实的;其临床可应用的范围也非常有限(更适合于心理问题严重性较轻的当事人)。当治疗师把自己神化了的时候,也有嫌弱化了当事人。因而这种方式甚至也是一种看不见的不平等为基础的。这种方式相当于是一个“高级演员”与“观摩学习者”之间的关系。
我提出一个新的咨询关系模型,是“旅伴-旅伴”关系。治疗师作为当事人选择来陪伴自己探索个人精神世界的朋友,而有着与之同甘共苦、同舟共济式的支持性、分享性的意义。这个被当事人选中的治疗师,某种程度上,只是拥有着专业上的优势地位,犹如在旅游时他/她是一个被游客选中的导游一样。或者,在情境条件复杂多变时,他/她将被视为一个更具探索性和研究性的科学家、学者,比如说地质学家,受到邀请的他/她与当事人一同面对问题(资源开发或灾害处理)。当然,在问题的共同面对和解决过程中,这个旅伴,是不可能不犯错的(这一设定与人本治疗有差异),也不是万能的;他/她所具有的优势也相当有限的。从本质上讲,这个治疗师旅伴,也是一个十分普通的平常人,具有平常人所具有的七情六欲,爱恨情仇。因而,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
旅伴之间存在的关系,不仅是相互支持的,也是相互宽容的,不仅是相互信任、尊重和理解的,也是相互学习的,是互补性的一种镜像对称的存在。所以,他/她也是允许自己出差错的,也是信任对方能够接纳自己的某些问题,某些过失,某些偏差的。他可以自然表露个人的情感,愿意向对方敞开自我,而不努力扮演某种神明的角色,专家权威的角色,指导者、分析者的角色,尽可能避免垂直定位下的任何强加,任何控制,任何矫情表现。现实化的认知,通畅的内心情感,与生活中的角色合二为一,全面呈现自身的完整人格于当事人之间形成的咨询/治疗关系,也就是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中。这是一种特别的构筑,一种与世俗生活紧密相衔接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的受益(能力得到提升,人格得到锤炼,问题得到解决),使得当事人较为容易地迁移新习得的,或发展了的能力,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实现其咨询或治疗的“生态效益”。
这种关系的特点是,它不避讳出现问题,是能够把治疗/咨询的效果建立在直面问题、刺激、不平衡、挑战、冲突等“丑陋的现实”基础之上的,因而它会具有更为良好的适应性、真实性、可靠性。它不是特意而为的,不是矫揉造作的,它不需要粉饰什么,拔高什么,扭曲什么。它是一种容易被理解和被接受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的助人性质,与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互助是相通的,是连续而一贯的,不存在断点的。治疗/咨询的目标(现实化)本身,也决定了这一关系构想,对于许多精神/心理困境中的人,是有最大的现实影响力的。
这样的关系中,治疗师/咨询师的角色内涵变得深刻而丰富;甚至是无限开放的。不同情境条件下,不同的需求,决定了治疗师/咨询师的角色变换、切换到哪一种状态中。诸如教练老师角色,同志朋友角色,父母亲人角色,商业交易角色等等等等,都是可能的。有时候也可以是体贴入微的红颜/蓝颜知己,有时候也可以是强势的据理力争的辩论对手,有时候也可以是富有主动进攻意趣的挑战者,有时候也可以是一个安安静静的(心理)容器(倾听者)……这一关系中,双方的位置一直处于变化不居的状态中,体验会丰富多彩,表达会不拘一格,相互作用的过程一路风光一路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