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墓


每年冬至,我们都会去扫墓。

小时候去扫墓,爸爸妈妈带着去,也没什么想法。

年纪上涨,每年都会主动问爸妈,什么时候去扫墓,可以安排好时间不要错过。

说实话,小时候有些些害怕,长大了,倒是越来越坦然,甚至喜欢去扫墓。

我们家一般都会避开人群平日里去,所以我记忆里的墓园总是安静的,静静旳走过那里,有无数个墓碑,各种样式的,除了绿树常伴,安静冷清。

每次扫墓,我们都会带上鲜花,妈妈以前会准备纸钱,现在扫墓的风俗改了,不允许燃烧,所以就剩下鲜花和香烛。

小时候会觉得仪式不重要,而长大了,心里却越来越看重这样的仪式,也许只有这样的仪式,让我们能明明白白地呈现出思念。

也许和从事的职业相关,接触到很多人的痛苦,从我内心来讲,我觉得当一个人非常痛苦时,墓地和凌晨的急诊室都是非常治愈的地方。

每次去到墓地,走过一排排的墓地时,妈妈总会说那里躺了一个当年在美国读书工作很厉害的人,35岁很早就因病过世了。因为那个墓地很豪华,所以每年路过,妈妈总会忍不住说,可能她也没有在意,几十次的重复,也就意味着一年去两次的我,也在这里至少来来回回路过了十几年。

是啊,在和平年代,35岁实在太早了。

从我记事起,我的太奶奶86岁离世,外公外婆也都是八十多岁,爷爷94岁,都算是高龄了,尤其是爷爷,因为住得近,所以接触的多,受影响的也多。

一直记得爷爷说,无论多少钱,怎样的名望,终究是一天三顿饭,一张床,能吃得下饭,睡得着,就够了。

是啊,急诊室的人,万般痛苦中依旧想活下去,墓地中,千千万万个和我们类似的人已经走完了这一世。

我所见到人生大部分的痛苦,来自于过于关注个人的得失,被放大的情绪无时不刻内耗着自己。

如果生命的沙漏,是个定数,还有多少人会苦苦循环于眼前的痛苦呢?

人和人之间的陪伴,都有涯。

在各种感情中痛苦的人,彼此折磨,有的不敢放手,有的不甘心放手,如果生命就是一场体验,那么为何蹉跎在得不到爱的人身上?

很多人会在原生家庭中打转,我们常常听到不幸的童年因为父母,其实后半句是18岁就成年了,我们有改变的能力,我愿意学习改变都是可以的。

生而为人,有太多要学习的地方,因为死亡是一个deadline,所以在有生之年才需要排序,重要的,紧急的,必要的,想要的。

网络的发展放大了我们的视野,同时也不自觉的激发了我们更多的欲望,正是因为那一条线,让我们能去好好定义自己想要的人生,很多时候我们害怕死亡,是因为我们觉得自己没有好好活过。

经常能去墓地走走,可以多去想想,离开这个世界之前,我还有多少想去体验和珍惜的,安静的墓地,让人把所有的眼光收回来,好好朝内看。

人生,是一场见证,见证无数场春夏秋冬。

无事,一念不生;有事,一心不乱。

这是爷爷留给我的话。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窗外下着蒙蒙细雨。 陈书函正在收拾行李打算回老家。 陈书函的老家在偏远的乡下,本省要先坐动车再转大巴车再转一趟中巴...
    维多and利亚阅读 1,111评论 4 6
  • 离清明节还有一个礼拜,五叔的儿子强子就从安阳给太太打来电话,询问今年清明是否回老家扫墓。去年清明,原说好了...
    马范桥人阅读 4,338评论 48 176
  • 今年的中秋佳节刚好是十月一日,和国庆长假无逢连接在一起,8天长假。自从2016年结婚这些年来,中秋每年都随着先生一...
    L三叶草阅读 1,343评论 0 1
  • 清明,终于以我摔了一跤的形式“完美”结束。 在朋友圈看到一句话:一次生前的孝敬,胜过身后百次的扫墓;清明烧万堆纸钱...
    维多and利亚阅读 1,067评论 1 5
  • 2020年4月5日早上,吃过早餐,带上母亲提前采购好的纸钱,开车跟母亲从县城回老家的村子扫墓。 父亲那一辈家庭孩子...
    赵宇ing阅读 357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