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医生”这个动名词在长江流域以北大都称看病,但是在港粤却是看病的代用语,很是含蓄,很是文雅,婉转地,礼貌地表达了通过看望医生进而治病目的。“看医生”字面意思就会看出医患关系很好,首先尊重医生,相信医生,之后才是治疗疾病;“看病”这两个字赤裸裸彰显着医生和疾病之间的关系,比较生硬,直接。这也说明了南方人,北方人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的不同。
现在看病难是个永恒的话题,也是社会热点。在医院十几年了,听到的,看到的,分享病人怎样选医生这件事。
首先医生在医院能有资格,独立在门诊出诊,说明他们已具备诊断疾病的能力。不论哪家正规医院绝不会把没有一点临床经验,没有诊断能力的医生放到门诊,因为一但误诊,对医院来说将是灾难性的危害。
医院的医生各不相同,输入途径有海归的,有原装的;学历上有博士乃至博士后,也有小本科;年龄上有六,七十岁的老医生,也有二,三十岁的小年青;职称上有主任医生,也有住院医生;还有在各自的专业上的不同…
在中国,选择医生看病也完全具有中国特色,国人发挥了自已的聪明才智,一点小病就广发英雄帖,动用生活中各种人脉辗转找关糸乃至层层送礼,点头哈腰…最后一点小感冒竟找了消化内科的老主任,其实那老主任也一头雾水…
这种哭笑不得的事在医院每天上演,其实患者高估了自己病情。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平时的小毛病害怕加重,去医院看看无可厚非,是对自己乃至家人的负责,非常值得提倡。应对这样的小毛病,那些年轻医生绰绰有余。1、他们会更谨慎,更小心,因为他们更想得到信任和名气;2、他们更有经验,因为虽然工作没几年,疑难杂症病患接触的少,每天接诊的都是这些小毛病;3、他们更谦逊,如果自己很难判断会去请教前辈,因为他们还没被歪风斜气玷污。
这里,没有否认那些老医生,老主任的医术的意思。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几十年的临床经验,专业素养,看到的,学到的,不是哪个年轻医生所能迄至的。真的有“大病”必须找他们解决,小毛病呢,杀鸡确实不用牛刀。因为我发现隔行如隔山,不是自己专科病症,有的老专家都不知用什么药。不是他们不懂药理,是因为药业发展太快,各种药有各种商品名,他们不经常使用,不知道也在所难免。
再说一下医院海归的问题,刚回归不久的海归医生也没表现出多么与众不同。据权威所知,在国外,他们基本处于研究状态,在某一领域,某一专业的实验室里,理论研究可能很突出,攻尖能力也可能具备,实战能力没有得到煅炼,因为在国外对临床医生资历要求更加严格,通俗易懂的说法就是:资源(病患)少,实战机会不大。回到国内马上投入大量的诊断过程,确实需要一些时间来积累临床经验。
所以“看医生”之前有必要先衡量一下自己的病情,对症下药,明确一下什么医生更适合自己的病况,就没有那么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