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在满是凉意的秋风中,迎来了又一个重阳节,其实昨晚的朋友圈里就已经晒满了夜晚登山照片,各种表情各种嗨,各种炫耀各心态!现如今的各种节日,都能从朋友圈中看到满满的幸福,可见老百姓的生活好起来了,至少是在朋友圈里好起来了。
古时重阳据说是庆祝丰收的节日,农历九月九时处金秋季节,是一个收获的时期,农民们在这天举行祭祀庆祝丰收,并期许明年更好。在那个靠天吃饭时候时代,人力在自然面前是很渺小的,天神一怒可能就会颗粒无收,所以给老天供奉点好吃的,乞求风调雨顺。
印象中我好象也没有在重阳节特别做过什么,只是很多年前有一次和同事们到附近的山上去逛了一圈,爬了一小半,那时人多,大家一路走,一路喝,听声音在夜空穿越,在山谷中回荡。当时孤身在外,也没有什么好的消遣方式,重阳来登山凑的是热闹,爬的是空虚,而并没有带着敬畏之心。那时的重阳,在那坐山下,也不象现在这么多人这么多车。所以直白的讲,过节,其实过的就是日子,当所有人都处在贫困线挣扎时,哪还有心情去爬山,有时间不如去加点班,赚点明天的生活费。
物逝人非,当时一起赚生活费偶尔爬个山,打个球的人都早已不知道去哪里了。没办法,都是流动人口,而且是持有流动人口证的,那时没有微信,没有电脑,要用个QQ可能还要去网吧上网。所以人从这里流走了,就基本失联了,能够在十几年后还保持联系的委实不多了。
现在有了微信,保留联系方式就太容易了,不管在哪里都能听到“来,加个微信吧”,“你扫我”,甚至在漆黑的夜晚,在河边钓鱼的时候,都能听到“大师,加个微信号,以后有什么好的钓点,记得发个位置”微信已经强大到渗透进了生活中每个角落,街头卖菜的老太太,可能不会用微信聊天,但她一定会用微信收款。
通信工具是有了,而且很强大,但想不想联系,要不要聊,却不关乎工具,而关乎内心。昨天在一个公众号看到一篇文章,上面就有这样一句话“连微信都不回你的人,就删了吧”。其实这句话,说有些激端,但后面讲的,还是有些道理。微信常发消息给一人个,如果一次不回,可以理解为你在忙,如果二次不回,可以理解为你手机没电。那三次呢?特别是有时你觉得他可能没看手机的时候,但在你发消息给他没有得到回复的同一时间,他却在晒着朋友圈!另外,还有一些一方发七八句,另一方只回二个字的。所以通讯录里的人很多,常联系的很少。怪不得古人会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不瞎想了,阳台上有很多被秋风吹落的叶子,这些叶子点缀了我的阳台,装扮了我的风景,给了我在钢筋水泥中的一抹绿色,得把它们扫起来再放入花盆中了,让他们进入循环。最后友情提示一下“微信虽好,请慎用,每天记得梳理一下,看有没有漏掉重要的消息未回复。”
-Qnm-�;�F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