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希望这个世界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认清这个世界事实上是怎样的,并在接受这样的事实的前提下努力去做一点事情。
这就是李光耀全部的人生和政治哲学。
1
当我第一次知道新加坡是个缺水的国家时,很是吃惊。
最早对新加坡的印象来自于课本上的一张图,图中鱼尾狮眺望着远方,它的嘴里吐出强劲有力的水柱,水花流向河水、奔向大海,目之所及,处处有水。
地处赤道,雨量丰沛、四面环海的新加坡是一个缺水的国家说什么都会让人难以置信。
水资源的确是新加坡人难以释怀的一块心病。在三四十年前,新加坡很缺水,人们要拿着水盆、水桶到街上的公共水龙头排队接水。
如今,缺水的记忆之于新加坡已经成为历史,但人们对水的敬畏却与日俱增。1965 年,新加坡被迫脱离马来西亚,宣布独立时仅有 581 平方公里土地面积,仅仅是一个资源匮乏尤其是水资源短缺的弹丸之地。
新马合并时,马来西亚政府允许新加坡50—100年可以抽取洛佛河河水,但当两国关系交恶,马来西亚政府便要求涨价或断水。这一招无比精准得锁住了新加坡的喉咙,对其造成致命打击。
新加坡政府痛定思痛,咬咬牙砸下重金来淡化海水,以解燃眉之急。尽管新加坡科技发达,技术先进,但是海水淡化的成本却是一个不能不考虑的现实问题,毕竟这是一项涉及到子孙后代的宏大工程。
新加坡人喝的是马桶水?这从来不是一句玩笑话,而是真实地发生在每一位居民身上的事情。
水资源问题的第二种方法,是回收所有的工业和家庭生活废旧水,然后经过各种过滤和消毒,使其达到饮用水标准,即所谓的新生水。2002年,新加坡研发出的“新生水”,已经超越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饮用水标准。
不过当时,人们对此心存疑虑。于是,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带头喝水,主动在在国庆大会上推动“新生水”的引用。
第三个措施是把充沛的雨水转化为饮用水。新加坡政府在全岛范围内大兴水利设施,修建蓄水库和蓄水池。计划把全岛集水区的面积扩大到全岛面积的90%,以“采集每一滴雨水”。
新加坡即使水资源十分稀缺,却没有限制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扩张,而是下定决心供应足够的水,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而这一切李光耀密不可分。
2
李光耀是谁?
尼克松曾说:李光耀的舞台太小,他如果生在另一个地方,另一个时代的话绝对是并肩邱吉尔,迪斯累利和格莱斯顿的地位。
他是汉族客家人,祖籍在广东梅州市,曾任新加坡最高领导人,被誉为“新加坡国父”。在2015年年03月23日凌晨3时18分,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91岁。
在李光耀先生过世后的第三天,他的灵柩从总统府移至国会大厦供公众瞻仰。
据《海峡时报》现场报道,当日国会大厦前排起了长队,队伍排到了几公里外的克拉码头,穿过了新加坡河,队伍需要八个小时才能消化得完。
李光耀被称为“先贤”当之无愧。
他利用冷战的微妙局势,小心翼翼又不失尊严地维护了小国新加坡的安全;又及时抓住70年代后新一波产业与经贸爆炸性成长的浪潮,使新加坡从一个面积微小、资源匮乏的农业小岛变成了世人称羡的梦幻般花园国家。
虽有批评者将新加坡形容为“保姆之邦”,国人从摇篮到坟墓,都受到政府的呵护。
其实,这也反映了李光耀巨细靡遗的治国作风,从机场的建设到个人的行为,从语文及种族政策到国人的婚嫁及生育问题,都有李光耀的意志和身影。
3
“攒钱的速度永远赶不上房价上涨的速度。”《蜗居》里的一句话道尽中国买房人的辛酸。
此时,新加坡的大部分居民已经实现了“居者有其屋”,虽然这与他们的人口有着重大关联,但是李光耀提出的“组屋制度”发挥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新加坡的组屋制度,是在社会发展落后,政府财力也十分有限,民众住房条件较差的背景下推出的。当时,李光耀提出的口号就是,要实现新加坡人"居者有其屋"。
在过去几十年里,新加坡兴建了约百万套组屋,全国约84%的人住进了组屋。在实现“居者有其屋”的同时,组屋计划也确保了劳动力,带动了新加坡工业。
网络上有位移民到新加坡的人说,在新加坡,月收入3000美元,纳7%的税,一般3年左右就可以申请按揭买一套房子,这在北上广是不能想象的。
4
李光耀一生只哭过两次,一次是他母亲过世的时候,另一次是在新马分家之时。
李光耀始终认为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在地理、经济以及血缘上密不可分,理应携手走上富强。所以,被无情抛弃的时候,他虽号召国民务必面对现实,保持冷静,自己却在电视里几度哽咽。
李光耀这一哭,也让许多新加坡民众丢了信心,甚至当时还出现了一波移民潮,很多人选择逃离这个看似没有前景的新国家。
面对现状,李光耀带领的政府并没有怨天尤人,反而用积极的态度把压力化为动力,想尽办法动员一切力量去解决问题,最终取得突破。
在全球资源匮乏的今天,让孩子学会节能意识依然重要,但是对孩子更加重要的是,要学会在已有的现实逆境中,不放弃,设法想出办法来解决问题。
这也是李光耀的人生哲学。
天使和坚果派,带孩子去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