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的一节课,老师都在讲案例,然后让我们分析。大致都是关于身为秘书,遇到突发状况你该怎么解决。上课老师会给我们思考讨论的时间,然后公布答案大家一起探讨。她说:“现在你们可以仔细去思考研究得出最优的答案,可是现实生活中,这些状况都是突然发生的,你没有时间在脑海中分析各种方案然后再去做。在状况发生时,当下你就不得不作出行动。”是啊,当我们踏入社会时,大概就会发现,没有人给我们时间去思考去学习,我们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没有遇见过的不知道答案的问题,但却不得不做出回答。
生活就是这样,总是会催促我们回答来不及准备的问题。
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要独自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幼儿园和别的小朋友一起吃饭睡觉听老师话;小学,跟着老师从“a o e……”“A B C……”开始学习;初中,进了妈妈让我去的学校,努力学习,认识很多新朋友;高中,因为初中的好好学习考上了父母期望的学校,却因成绩不够重点班分在了普通班,然后为了考上一个好的大学又好好学习了三年。
一路走来,似乎没有什么是需要自己选择的。只要好好学习就行。以至于在报考志愿之前,从来没有想过关于未来。不知道未来想做什么,不知道选什么学校什么专业,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所有这些关于选择和决定大概就是从高考之后开始的。
现在的我,在中国最北方的城市--哈尔滨,一所普通大学,一个普通专业。一年之后就要毕业了。
记得高考报志愿的时候,对这些事情毫无头绪。一心以为自己会留在省内,和朋友一起,也离家人更近一点。
只是那时的父母和我,都不知道如何选择而求助各种亲戚朋友。阴差阳错地,我来到了哈尔滨这个城市。试图拒绝过,但还是妥协于父母的苦口婆心。仔细想想,那时候的抗拒大概是害怕陌生的环境和异地他乡的孤独吧。除了我,也再没有谁会来离家这么远的城市。当然,除了出国的同学。
但是意外地,我在这个美丽且陌生的城市待了三年了。也慢慢不抗拒这里的陌生,这大概和我遇到了一些很善良的朋友有关吧。
高考之后就觉得时间过的如此之快。一眨眼就要步入社会。想想18岁时的自己仿佛还是昨天的事情。而一年又一年的成长也让我渐渐不知所措,没有了父母的庇护和建议,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总让我猝不及防。
三年。
学会独立。可以靠自己完成的事情从来不愿麻烦别人。掉眼泪的次数越来越少。不喜欢这个专业但也认真复习各科考试。带过社团却依旧害怕讲台。认识了一群善良可爱的室友让我的大学生活不至于太孤单。去过几个城市旅游。
三年,不长也不短。不辉煌也并不无趣。
只是在陌生的城市上学生活,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正如面临着的毕业,我们该何去何从?考研,公务员,就业…?选择很多因而更迷茫。
大一的时候就被灌输要考研的想法,所以一直也觉得自己是该考研的。只是从来也没有去了解过,直到大三。每个人心里都有了些明确或模糊的目标,然后为此付出。
这学期来了学校之后,看着大家各自忙碌着,才有了紧迫感。也是通过在学校的这几年,慢慢了解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所以有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无关他人。
但是在真的不得不要选择的时候又开始犹豫。是选择靠别人的帮助学习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呢,还是不知道会不会成功地自己去努力。我选择后者。
记得做决定之前最开始时的彷徨和害怕。
觉得时间过得真的很快,总觉得还来得及,所以拖延着不去想也不去思考未来。所以当真正需要回答的时候才恍然发现自己没有准备好。
不知道去哪里也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复习。然而,选择了自己坚定的答案之后,又不知道这个答案是对是错。过少的生活经历告诉我,自己选择的正确率很低。本可以通过别人得到正确率高的回答可我没有。
我们这一代人,似乎是习惯了依靠别人。当然不是说所有人,只是大部分。很多人靠着家里的安排从小无忧无虑,找工作,出国,结婚…可以说至少在你在校学习的时候,你从来不必担忧生活。因为背后有父母。
可是离开了父母,你还剩下什么呢。
知识?我们都知道在校大学生已经慢慢脱离书本,玩的时间永远比学习的时间多。
经验?不兼职不实习,整天在寝室打游戏,又怎么能体会工作的辛酸委屈。
什么都没有的我们又有什么资格不去努力呢。
所以老师总是和我们说,平时要多看书。
的确,你看的书付出过的努力,在未来总会以某种方式回报你。会是你的惊喜。虽然我并没有看很多书,所以也没有什么成功。但是长辈们的经验是值得借鉴的。
所以现在的我开始习惯去看书,自己喜欢的和不喜欢的都会看一些。或许对于目前的自己来说,看书没有多大的用处。但我相信任何事情的质变都来自于量变的积累。古今中外,有不少学者都提出关于读书和积累的重要性。也并不是不无道理的。在这个信息膨胀的时代,我们应当沉下心来看看书,去思考去沉思。
正如高尔基所言,“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的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多读书多看报,那么当遇到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时,你都不至于惊慌失措。也许我们的回答并不完美,但是至少我们从不胆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