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去年,和一个同事在不同场景的聊天中,同事多次推荐过于娟的《此生未完成》,当时只是感觉很熟,不知道是对这个人名熟,还是对这个书名熟,后来细想了一下,可能是因为把于娟和于丹混淆了,当时还自嘲了一句没文化真可怕。
可是,就在昨天,我居然在自家的书架上邂逅了这本书,她就那么安安静静的站立在群书中,而那身塑料大衣都还尚未换下。
那一刻,自诩爱书的我多少是有些尴尬的,我居然不知道自家的书架上还有这样一本书,而对于自己又是何时买的这本书,就更是一点印象都没有了。我相信书架上有至少一半的书都有过类似的经历,这是我的贪欲所致,也是我的惰性所致。
自问:为什么没读?
自答:因为没时间。
再问:既然知道没时间读,干嘛要买呀?
再答:因为想等以后有时间了再读。
继续问:等到何时才会有时间呢?
只能答:不知道,因为等待去做的事情确实很多,很多甚至都已经等了好久好久!
2
翻开于娟的《此生未完成》,先看到的是作者介绍,留洋归来的年轻博士,有文化有涵养的知识女性,我喜欢;再看到作者生前的照片,虽不是美女,却阳光、俏皮、充满激情,我喜欢;然后,看到居然是周国平先生做的序,周先生的文字向来很有深度而又不失风采,瞬间感觉作者很牛叉,我喜欢;再然后,看到本书的内容,文字质朴却不失优美,调侃的语气却让人几近哽咽,没有死亡当头的萎靡,只有坦然面对的豁达,却让人无法不去深思,看着别人的故事,自己已然身临其境,句句直击心灵,句句戳中要害。我不知道对于刚过33岁生日的生活幸福、事业初成、身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的作者,死亡会带来什么?
我没有经历过死亡现场,无法切肤体会到生命快到终点的那一瞬间,自己是如何的一种恋恋不舍,别人又是如何的一种痛彻心扉。
14岁的时候,姥姥去世,我正端坐在教室里,没有见到老人家的最后一面,死亡带给我的是树欲静而风不止的伤痛,直到今日,越来越痛。
17岁的时候,姨夫去世,我没有见到最后一面,死亡带给我的是童年里那个常带我在海边弄潮的人永远不在了。
20岁的时候,母亲几次病危,住校的我依旧安静的坐在教室,好在母亲挺过来了,所以对于母亲从鬼门关走了一回的惊险,我没有多深的感受。
29岁的时候,爷爷去世,我正坐在回家的出租车上,虽然一路狂奔,却还是没能见到最后一面,死亡留给我的是每当全家团圆的时候,总有一种爷爷依旧乐呵呵的坐在旁边看着的恍惚。
所以,对于死亡,我没有畏惧,只有许多遗憾,这么多年,自己一直在翻来覆去的絮叨着这仅有的一点过往的发生,又何尝不是在寻求一点心灵的慰藉。
曾经许多次自问,如果生命走到了尽头,死亡在面前频频招手,此生最遗憾的会是什么?
也许这是个死命题,因为生命无法演习,死亡无法预体验,那么,反推之,如何活着才能不在死亡降临之时遗憾?
我还是无法作答,因为我不清楚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我为什么要活着?
两年前,上过半年的心灵课程,老师常常会问,这一生为何而来?恕我愚钝,课程结束了,依旧不得其解。而且时至今日,仍在人为什么要活着的迷雾中徘徊。
读于娟的《此生未完成》,触动我的不是该如何去从容面对死亡,而是什么才是自己要的,如何才能更有意义的活着。这里的意义,无关于功名利禄,只关乎在对的时间里追求对的事情。
3
很多心灵导师、心理咨询师在答疑解惑时,都会将问题的根源追溯到童年或者内在小孩,我没做过心理咨询,不知道自己会有什么问题。但是凭着自己仅有的这一点心理学知识,回溯到我的童年,貌似除了经济条件差点,我的成长环境还是充满爱的。可就是这个经济条件差点,虽不至于差到生活艰难困苦无法暖衣饱食,但许多想要的非必需品却无法张口就要,因为知道要不来,索性闭嘴不要,却都一笔一笔记在了心里。
等到自己终于工作了,为了满足潜伏在内心里的诸多愿望,为了照顾住在自己身体里的那个内在小孩,压抑许久的我开始了与某种情结的死磕,疯狂的追求职位追求薪酬追求控制权,疯狂的追求车子追求房子追求钱袋子,因为要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因为要考虑父母的安享晚年,因为要保证以后孩子能有富足优越的生活,因为要满足自己的各种未曾满足的愿望和不甘心……
可是,能力有限,欲望无限,这似乎永远都是一条不归路,因为等到有了车子,却嫌配置不够高性能不够好;等到有了房子,却嫌面积不够大位置不够好;在近郊游的时候想着国内游,国内游的时候想着世界游,也许等到周游世界的时候,却又想着遨游太空……而这所有的一切,都要有资金支持,所以到头来钱还是不够花,还是无法给父母一个安稳的晚年,还是无法保证未来能给孩子一个充裕的生活,归根到底,罪魁祸首还是因为自己没有功成名就。
于是,为了有朝一日的衣锦还乡,为了自己内心疯狂膨胀的沟沟壑壑,恨不得把自己变成圣斗士,上足了发条继续快跑,快跑,快跑,却从来没有想过愿望不等于欲望,愿望可以丰盈生活,欲望却会毁掉生活。纵使是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兵,也不能说明所有的欲望都是有意义的,因为欲壑难平。
这是我的故事,相信这样的镜头同样存在于社会的角角落落,我们为了所谓的事业,结婚暂时不考虑,生子暂时不要提,或者孩子扔回老家由父母带,陪父母等以后有钱了再说……因为这些都还有时间,因为自己还年轻,因为父母尚不算很老,因为孩子不在身边也会长大,唯独金钱名利少不得,必须分秒必争。
然后,等到总算功成名就了,或者仍在追名逐利的路上,却发现已经被剩下了,已经错过生育年龄了,父母突然间就老了,孩子突然间就长大了;甚至还没挪出时间陪陪父母,父母已经去了另外一个世界了,还没挪出时间陪孩子长大,孩子却已经自己长大不再需要陪伴了。于是,留下的除了心痛,便是遗憾。只是,痛又能如何?
再或者,不管功成名就时,还是追名逐利中,自己却先倒下了,于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死亡,悔恨懊恼遗憾,可又能如何?生命无法重来!
我们把太多的精力用在了满足各种欲望和所谓的追求上,而把太多的事情耽误在了还有时间,等以后再说上。一个等字,可能用了一辈子却还未能完成!
4
“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
“哪怕就让我那般痛,痛得不能动,每日污衣垢面趴在国泰路政立路的十字路口上,任千人唾骂万人践踏,只要能看着我爸妈牵着土豆的手去幼儿园上学,我也是愿意的。”
这是作者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发自肺腑的感慨和期冀,可是,就连这么单纯的愿望,都已是奢望了。
作者是幸运的,在三十多岁的年纪,父母健康、丈夫体贴、儿子可爱,家庭圆满、事业初成,在人生的舞台上华丽丽的绽放了,虽人生不得不就此别过,但终归还是圆满的。
然而,作者也是不幸的,在父母需要照顾,丈夫需要扶持,儿子需要抚育的时候,在精彩的人生刚刚启幕的时候,却不得不落下帷幕,从此以后,留下的只有西风坟冢,天各一方!
于我而言,已经在对的时间里,做了许多不合时宜的错事,虽收获了不少,却也错过了更多。曾经,我以为车子房子高薪高职是我的全部,为了这些可以放弃其他的一切,然而,当不得不以公司宿舍两点一线,加班加点正常现象,休息时间也要微信电话随时待命的时候,虽然换得了还算满意的职位和薪酬,却猛然发现这不是我要的生活。还好,三十多岁的年纪,梦醒了,现在开始一一弥补,应该尚不算太晚。
也许,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苦苦追求那些原本可以放弃的,却忽略了生命中那些最最宝贵的。
5
食色,性也。
虽民以食为天,但最好能顺便考虑一下该如何食,食什么。作者在书中对于自己如何会得癌症做了深入剖析,饮食、睡眠、习性、压力、环境等等,各种因素兼而有之,虽然作者的朋友有提到过不希望作者的故事被解读成一个关于都市人健康话题的新闻快餐,而我也无心跟风声讨年轻人如何作息无规,城市生存压力如何之大,国内环境污染如何之重,但确实想就食多说几句:朋友们,最好还是能够嘴下留情,毕竟有些东西不吃也罢,因为吃了未必就能强身健体延年益寿,而不吃至少可以为自己留有几分对生命的珍惜和敬畏,惜人命即惜己命,我们现在知道敬畏的太少了。
虽世事无常,仍祈愿现世安稳,岁月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