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就对《聊斋》系列的故事很感兴趣,但是从来没有完整的读过整本书,以前读书也只是读个乐,主要是为了看故事,由于自己的人生阅历不够,在读书时没有办法带入更多自己的思考。
不过从去年开始,我发现我读书好像能够带入自己的思考,而不是一味地死读了。也是在去年,我建立了自己的读书准则和读书方法,以后可以跟大家分享。
今年决定开始读《聊斋》,是挺突然的一个决定,源于我在某一天听到一位讲书人拆讲的《画皮》故事,我感觉我之前都白读了。
不仅如此,我还突然get到了蒲松龄的伟大,他的《聊斋》故事写得非常通俗,但是背后所蕴含的道理,哪怕是放到现在来说,都是很前卫的。如此一位有才的作家,作品必须要拜读一下。
《聊斋》的开篇之作是《考城隍》,下面是这篇故事的大概内容:
我姐夫的祖父宋焘,是县里的秀才。一天,他正生病躺在床上,有个官差拿着官府文书,牵着一匹马催促他启程去参加考试。宋焘忍着病痛上马跟他走了。宋焘觉得走的路很陌生,不久他们就到了一个城市,像是帝王住的都城,又进了一座官府,宫殿十分巍峨壮丽,大堂上坐着十几个他不认识的官员,只认识一个是死后封为壮缪王的关羽。堂下有桌子椅子各两个,还有一个先来的秀才坐在那,宋焘就坐到了秀才的旁边。考题是八个字“一人二人,有心无心”。
他俩写完文章后,交了卷。宋焘的文章写的是“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殿上的官员们都非常欣赏,便对他说:“河南那边缺一个城隍,你去担任这个职务吧。”宋焘这才意识到自己已经死了,连忙跪下,一边磕头一边哭着说:“我蒙此重任,怎敢推辞?但是家中老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身边无人奉养。请让我给老母亲送终后,再来听从调用。”大堂上一个帝王模样的人立刻让身边人查了一下宋焘母亲的寿数,发现还有九年阳寿。这时候,关羽说:“不妨让另一位姓张的秀才先代理九年的官务,之后再让宋焘接任。”帝王模样的人同意了,对宋焘说:“本应让你立即上任,现念你有仁孝之心,给你九年假期,到时再召你前来。”他俩叩头谢恩,一起走出了殿堂。张秀才握着宋焘的手把他送到郊外,自我介绍说是长山人,姓张,又给宋焘作了一首诗留念。宋焘忘了大部分诗句,只记得“有花有酒春常在,无烛无灯夜自明。”这两句。
宋焘回到家中,好似大梦初醒。可是这时候,他已经死去三天了,宋母听到棺材里有呻吟声,急忙把他扶出来。过了好半天,宋焘才能说出话来,派人去长山打听,果然有个姓张的秀才也在那天死去了。
又过了九年,宋母真的去世了。宋焘将宋母安葬完毕,自己浣洗后,回到屋里就死了。宋焘的岳父家住城中西门里,这天他看到宋焘骑着骏马,身后跟着许多车马仆役,进了内堂向他长长一拜便离去了。全家人都很惊疑,派人去打听,才知道宋焘已经死了。
《考城隍》这个故事的主旨非常明确,就是“仁孝”。
仁孝之心可以感动天地,可以超越生死。其实一开始我并不明白,宋焘怎么就知道他自己死了呢?后来我查了一下“城隍”这个官职,才知道城隍爷原来是冥界的地方官,他的上级就是阎王爷。在描写宋焘跟着官差去考试,走的路他非常陌生的那一段的时候,就已经埋了伏笔。
宋焘的仁孝不光体现在对宋母的奉养上,还体现在对岳父的死后拜别上;他在安葬好母亲后接着就死了,生前无法给岳父拜别,死后却第一时间去拜别岳父。这一段我看了以后还挺触动的,孝敬自己的父母很多人都可以做到,但是能够做到孝敬对方的父母却不是那么容易。
我觉得蒲松龄这一段写的非常高明,一开始在看到宋焘知道自己死了,一边磕头一边哭着对考官说他还有母亲需要奉养的时候,会让我有种他是因为害怕死亡,用奉养母亲当借口想重返人间,但是在看到岳父拜别那段以后,我真正感受到宋焘的仁孝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浮于表面的。
《考城隍》中还点明了“善恶观”。
“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这是宋焘给出的答卷,也是让所有考官都颇为欣赏的答卷,一个仁孝之人,其善恶观念一定也是正的。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当一个人诚心诚意去做善事的时候,他是不在乎有没有奖赏的,真正有善心的人只是想要去做善事,而无所求,这是大善,因此做了好事也就无需奖赏,因为他已经得到自己想要的了;当一个人无意中做了坏事,虽然做错了事,但他不是因为坏心故意做错,这是小恶,所以无需惩罚。
由此可见,其实做了什么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发心是什么。即使在现代社会中,满嘴仁义道德,看似是在做好事,其实内心龌龊不堪,只为求一己之私的也大有人在。
《考城隍》中的理想主义色彩。
在官吏们得知宋焘母亲还有九年阳寿,踌躇不定的时候,关帝说:“不妨让姓张的秀才先代理九年官务,之后再让他去接任。”这句话为什么是关羽说出来的?因为关羽代表了忠诚仁义,在现实社会中,哪会有这么通情达理的事发生,这也是为什么蒲松龄在开头介绍人物的时候写的是:我姐夫的祖父宋焘,这看起来是个真实存在的人,但是故事却发生在阴间,在当时那个黑暗的社会环境下,只有在阴间,这些情节才会显得合理。
在宋焘与张秀才分别时,张秀才赠了一首诗给他,其他诗句他都忘了,只记得其中两句“有花有酒春常在,无烛无灯夜自明。”只要有花有酒,即使不是春天,也和春天一样。虽然无灯无烛,只要心中有明月夜晚一样很明亮。
这是很理想很洒脱的一种人生境界,但是结合蒲松龄19岁便考取了秀才,直到72岁才拔为岁贡生,这样坎坷的科举之路来看,也许这是他给自己的赠言,希望自己可以做到如此洒脱豁达,不为外物所牵绊,只要心中有光明有理想,即使身处黑暗,一样是明亮又温暖的。
就像,《考城隍》这个故事虽然写的是阴间,但是阴间的人事物却比阳间的更加让人感到温暖。
“有花有酒春常在,无烛无灯夜自明”这句话也是我在这个故事中最喜欢的一句话,愿我们也都能如此,心中永远有光,不被外物所牵绊,可以做到境随心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