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时才从朋友处知道,原来一位清华毕业的博士,裸辞前往奥地利当小学老师,让人感到震惊和费解。
他原来在国内某著名高校当老师,教的是哲学,职称是副教授,相当有才华和魄力,对中国古代哲学研究颇深,深谙阴阳五行之道。当时在国内,月工资至少1.3万,年收入至少能达到25万吧,孩子上学、家庭住房等已在学校解决。
但有可能是教学氛围、领导关系、体制机制等原因。比如教室安装监控、统一备课教案样式、遇事领导甩锅等。
在其工作了六年之后,毅然决然裸辞,不顾一切,放弃国内所有待遇,去了奥地利。在彷徨迷茫了2个月以后,他选择了当汉语老师,工资应该不比国内少。
最关键的是,他的心态由之前郁郁寡欢、闷闷不乐,完全转变为心如阳光璀璨,相如星夜长河,重新燃起了生命的熊熊烈火,似乎天天都是要当新郎娶新娘的喜悦心情。
看他的照片,如《登科后》诗言: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崖。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可谓今朝金榜题名,高中探花郎的兴奋和愉悦。
犹如一天24小时,有1440分钟脸上都挂着柔风般的灿烂笑容,醉倒了裹挟身躯的周遭空气。
因为之前压力大,烦心事多,人际关系错综复杂。不是桌上敬酒,就是桌底奉茶。导致心疲身倦,头发渐少,白发趋多。
可是如今再看,发量浓密,黑如石墨,既粗且壮。可直立插入云端,也能贴着头皮,卧倒躺下,捂得严严实实一般。给人感觉就是比猫的发量还要稠密,似乎头皮散热都成了要重视的问题。
经了解得知,除去清华、北大、浙大等排名前十的高校,不少985知名高校的硕士、博士,甚至之前在国内能达到年入百万,扎着金领带的“高端精英人才”,也放弃国内优厚的待遇,纷纷前往奥地利、爱尔兰等中西欧国家工作和生活,追寻年轻就实现退休,躺平就能安稳眠的慢节奏生活。
他们不少人从事木工、水工、电工、小工、大工等体力劳动,月入大几万也是常态。
按理说,都是名校毕业的“天之骄子”“高材生”。对他们而言,随便拎出一份办公室的文案计划,在三五天之内攻下,应该不在话下,甚至可能都是小儿科。
可实际情况却是选择办公室,敲着键盘即工作,喝着咖啡赏雪景的人并不是很多,这倒让人倍感意外和惊讶。难道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就只是为了再去抢国外“高端农民工”的饭碗,进厂喷漆拧螺丝吗?
问题的关键是,似乎还都非常乐意和开心,这就值得深思和关注。
暂先抛开家国情怀,仅是这种行为,就应该引起重视,难道我们真的在人才培养、拴心留人方面做的太差?
这真的可能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社会共性问题。
有人说,你捏造的故事太过虚假和荒诞。
我想说:真的,有人说是假的;假的,有人说是真的。
真真假假假亦真,生活的面具本就是这样,故事可自辨真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