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30日,日拱一卒,积硅步,精进未来的自己。
刚看完《成功就是和自己的较量》,王石正在哈佛游学的时期写的,前几年曾看过一遍,但是,这次看如同看一本新书,很多感触是那个时候不曾有过的,也是那个时候不会懂的。
王石说他登上两次珠峰只是一种经历,但在哈佛的学习那是一种新生。
每个人出生时都是赤条条的来,都是从尿床的娃娃开始长起,都是奔着那一个归途走去,可是,这一生的路,却走得千差万别,风光各异。
管他贫人富人,高学历低学历,都曾不只一次的探寻“人为啥活着”?“活着的意义是啥”?这是一个永远的开放式的话题,一代一代人问着,活着。
作家毕淑敏有一个回答:人生本没有意义,是我们赋于了它意义。
王石说:生命本身的意义就是存在。
亿万年来,人从何处来,归往何处去,我们真得知道吗?“佛”说有轮回,“主”说有天堂……我说,活着是一场游历,是一次春种秋收的过程,虽然有人大丰收,有人绝产,有人半饥不饱,但都得走到底看看。
就像史铁生曾说过的,死是一件无须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是,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那么,有生之路,当然要极尽所能的活出滋味,活得痛快,活得有精彩点儿。
王石的人生算得上精彩。
他是与我父亲同龄的人,我小时候最佩服的就是父亲,虽然文化不多,但认识许多朋友,做事业敢想敢干,到现在为止还在一线忙忙碌碌。可是,他与王石是比不了的,不是父亲没有企业帝国,没有亿万身家,没有上过珠峰,而是我现在知道,在他们同是年轻人的时候,思维上的不同就早已注定了今日人生与成就的不同。那是眼界,梦想,与看到的世界的极大不同。
王石在十几岁当兵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做不了职业兵,他在被窝里学化学数学,后来下到工厂里抡大锤的时候,他学英语,学政治经济学,当时的他并不知道学这些何时会用得上,但就是学了。我父亲那时在开手扶拖拉机,在开汽车,在开货车,那时,他们除了农村娃与城市工人的不同,差距还不大。
后来,王石在工厂里一直读书,又得到了深造学习的机会,有了当公务员的机会,有了当个领导的机会,这时我父亲组建了小车队跑运输,在钱上估计这会儿还是差不多。
再后来,32岁的王石放弃了铁饭碗,跑去了深圳,准备赚两年钱去留学。做了不少种生意,最后创建了万科,最后发展成了大集团公司,最后成了房地产界的大象。而父亲还算是村中的一辈人中的佼佼者,过得比他的一些朋友有成绩些,也就仅此而已了。
他说成功带有偶然性,而偶然性也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落到我头上的时候我成了,因为我有准备。或许我们应该像王先生一样,未成事这前要一直为机会的到来准备。
王石先生60多岁的时候去哈佛,与一班年轻人一起学语言,上大课,写作业到后半夜两点,有很多人不理解,早就功成名就,何故吃这份苦,享享清福就得了呗。
他在书中写到——每个人对吃苦和享受的定义不同,在我,我的阅读速度突然提高了,过了一个我以为过不了的难关时,我觉得是享受。我一直还有一颗好奇的心,一直努力去满足这个好奇心的过程是享受。
生命本身的意义就是存在,精彩的存在过,奋斗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