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看到一则最新通知:
7月11日放暑假。
比我们想象的要早很多,因为本以为是8月1日。
放暑假大大提前,意味着期末考试就要提前到7月3号开始,也就意味着本学期教学内容提前到6月底要全部结束。
一切都要提前,不免让学生有点心慌慌,因为刚刚才结束线上调研,结果都没有公示,而今天估计所有的老师都要告诉他们,我们只剩下一个半月的时间来学完七年级下学期未完成的所有内容。
从“提前”这两个字来看,我觉得自己做了一个非常智慧的决定,因为我在昨天上午的课上就向所有的学生宣布了调研之后的规划:
6月21号之前完成七下教材中所有学习内容。
虽然本人并不是掐指一算就知道市教体局要提前放暑假,但我的个人规划还是明显符合这种“提前”的精神。相信今天当我的学生知道所有老师都要快马加鞭赶紧完成教学内容时,估计他们也会见怪不怪了。
既然一切都要提前,就要保证课堂的高效,而课堂中任何形式的有效学习都离不开我们的学习主体——学生。
作为教师,我们该如何做才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呢?
首先,作为一名教师,我自己要进行有效的备课以保证课堂的有效,有效的课堂组织,有效的教学语言,有效的设计和提问,有效的复习与反馈,简言之,一切和学生有关的课堂内容都要变得有效起来,因为我不想拖堂,不想以时间上的消耗来完成所谓的有效。
昨天在两个班级都简述了我的基本规划,一周一个模块,在6月21日之前完成剩下6个模块的学习,任务比较紧,内容比较多,而且从下周开始我们还要继续进行我们的“STONE杯英语讲演擂台赛”,总之,一切精彩与紧张正在纷至沓来。
第7模块第1单元的学习,其实也是我们线下第1节学习教材中的新内容,因为在已经过去的漫长的三周中,我们一直在复习。
回顾这线下第1节新课的学习,由于教材内容比较简单,40分钟不到的时间轻松完成所学内容,从课堂上的发言来看,学生们对于过去时的掌握是比较清晰的。在今天的课堂上,计划用书面表达的形式再次来检测学生对语法的理解。
任何真正意义上的有效学习都离不开对学生的研究。作为一名教师,只有真正掌握学生如何进行有效学习,才可以真的帮助到学生。于是,今天不煲鸡汤不谈感想,且在自己的简书中来学习一下认知领域中非常著名的“三区理论”。
“三区理论”由美国密歇根商学院的迪奇教授提出,并将学习分成了一环套一环的三个圆形区域。
其中,处于最内层的是“舒适区”。
在“舒适区”里,孩子会针对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展开练习。很多孩子看似一直在勤奋地不断刷题,其实不过是待在“舒适区”里,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练习着已经掌握的知识而已,学习收获并不多。
处于最外层的是“恐慌区”,它代表孩子暂时无法学会的知识和技能,也就是超出孩子能力和理解的内容。
由于内容超纲,孩子在“恐慌区”屡试屡败,产生挫败感。长此以往,孩子不但容易厌学,还可能自暴自弃,从而影响健康人格的养成。
只有当孩子身处位于“舒适区”和“恐慌区”之间的地带“学习区”,并将学习内容的难度配比调整到15%左右,也就是练习85%的旧内容,学习15%的新内容,孩子的勤奋和努力才会呈现最佳效果。
“学习区”概念最有价值的地方,就是告诉我们孩子需要在符合自己认知水平的区间里学习。
为孩子报名上那些没有针对性的补习班,既有可能把孩子放在低水平勤奋的“舒适区”,也有可能把孩子推进超水平的“恐慌区”,最终消耗掉孩子的学习热情。
我想,作为教师的我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此基础上,为学生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学习内容,尽可能让所有学生感受愉悦的学习过程。
另外,我们还可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把学习过程变得像打怪一样好玩。
“学习区”里的15%最佳难度配比率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把学习的进度设计成像游戏通关一样,当15%的新内容变成了孩子可以驾驭的旧内容时,就宣告孩子打通了一道难关,上升了一个难度级别。
这不但是一种有效的外部激励法,同时也会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对学习越来越感兴趣。
一言而概之,
孩子的学习是有科学规律的。
为了让自己的课堂变得更有效,我应该及早更新自己对学生学习的认知,用科学的方法带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在符合自己学习能力的“学习区”里,不断接受15%的新挑战,努力创造层层上升的持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