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流传了这样一个案例,话说刘刚的一天是这样度过的:
叮铃铃——早晨闹钟响起。
他眼一睁,立马抓过手机,
打开“得到”,倾听60秒罗胖教导。
刷牙与吃早饭时,打开“喜马拉雅”,
“完成了30分钟的音频学习。”
然后,他出门上班。
地铁上,再点开“知乎live”
“听了三个知名答主的经验分享。”
中午吃饭与午休的时间,
他又点开了“在行”,
“抓紧学习了《如何成为写作高手》。”
下班路上,他又打开“得到”,
“我在上面订阅了5个专栏。”
吃完饭,上床,打开“直播”,
“听了李笑来的《普通人如何实现财富自由》。”
然后刘刚带着满满的充实感,
终于无比欣慰地进入了梦乡。
�
不知大家是否也有这样的经历?其实不好的意思的说,我试过,且非常认真的试过,甚至还为此写了时间笔记,一天至少4小时的学习进度。要知道柳比歇夫平均一天的工作为4个多小时,最多为5小时。秋叶大牛总结出一个人每天保持1小时学习足矣,保证2小时的学习就已经相当牛嗨了。
可想而知,我们这种小虾米们每天争分夺秒的升级打怪,几乎努力到感动了自己。
可结果呢,我特么的这么上进,坚持了几个月下来,却感觉脑袋空空如也,就算偶尔蹦出来几个呆炸天的新名词唬人家一唬,再解释下去,自己都不知道在说些什么了。而且我发现一直这样严丝合缝的学习,连好好生活的欲望都极速减退,貌似特么的不正常了。
虽然这个时代要努力,不进则退。。。种种理由不能停,可这么争分夺妙的努力就真的好吗?
在我争分夺秒学习的日子,倍感很多时候完全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虽然学的数量够满足,却是典型的囫囵吞枣。从来不给时间思考为啥学习的本质?营养有限不说,更被自己这种一心多用,马不停蹄的安排给累死。最后虽努力一腔热血,却发现我只是看起来很努力而己。
另外面对音频类的学习,我们常常听起来毫不费劲,那是因为大牛们已经咀嚼好直接喂养给了我们,我们也因为习惯于将听取的到的观点拿来用,还自以为等同于自己的观点,这种迷惑大脑的思维终让我的大脑更软弱无力。
虽说这是个知识炸裂的时代,争分夺秒无可厚非,勤能补拙亦无可厚非,可是争分夺秒真的好吗?
或许并没有完美的答案,只希望善于思考的你们,能找到属于自己心目中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