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知识付费的大潮滚滚而来,随之而来的是大多数人的知识焦虑,打开朋友圈,有人在晒读书,有人在晒课业,有人在晒进修,人到中年特别害怕被甩在时代的岸边,晒成咸鱼干。据说罗振宇写了本《我懂你的知识焦虑》,书没看,但书名确实击中了读者的心。
01.知识焦虑从哪儿来?
1.1知识更新迭代速度远超自我迭代的速度
知识可以给人带来力量,掌控感。可是在转化为能力之前,知识,尤其是半生不熟的知识堆砌会让人焦虑无助,古代那些食古不化的秀才就是明证。当今这个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太快,我大学学的新闻编辑课程如今看来完全像故纸堆里的文物,因为在现实中已经基本用不上了。在一些高度发展的行业,知识迭代的速度更快,对于一个大学毕业十年左右的中年人来说,个人精力有限,时间有限,自我迭代的速度缓慢,很难不在大量的知识和信息中被淹没,自然会产生焦虑感。
1.2互联网在让人无限链接的同时,也将知识无限平民化了
社会正在被互联网彻底改变。记得高中政治老师说,如果你想认识美国总统,只需要通过六个人。当时觉得天方夜谭,可是这一切正在变成事实。互联网增加了人与人链接的可能性,你甚至不需要六个人,就可以直接与美国总统链接上。在人与人无限连接的同时,知识也最大限度的平民化、傻瓜化了。
在古代,知识是贵族的专利,是区分社会阶层的重要标志,所以能识字断句写文就是很大的荣耀,有一种东西叫“敬惜字纸”,就是凡是带字的东西都要心存敬畏,小时候读书,我所有的课本和作业我妈都不会乱扔,说你上面有字,说不定是什么重要东西。老人们对读书人有一种敬畏。可是现在不同,朋友圈里小学毕业的同学在做微商,跟你讲修心与行善;老家的亲戚在发人与人的沟通之道,连农村老太太都会打开微信发语音转文章。每个人都是一个媒体,人们每天都处在发射信息和接收信息的状态,知识的门槛从来没有向现在这么低。
当知识的门槛降低时,跟知识有关的职业就不会像过去那么神秘,因为这个东西人人可得。于是我们看到大学生再也不是过去的天之骄子,而在某种程度上变成“傻白甜”的代名词;教师成为某种陈旧的群体存在。当知识大量普及的时候,用知识装点门面的门槛就会相应提高,如果你谈论的话题都是最近的娱乐热点,社会新闻,你拿什么证明你比小学毕业的同学更有知识?
学校在培养通才的时候,社会上真正需要的却是在某个领域精通的专才,专业成为评价一个人的高级词汇,于是,个人需要在降低的知识门槛前自我加高,而这个需要克服惰性,保持自律,这个过程经常要面对扑面而来的焦虑。
1.3知识变现带给人更多想象空间
知识付费的浪潮中涌现了一批弄潮儿,它们站在时代的风口,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赚的盆满钵满,这不免会让更多普通人眼红并且跃跃欲试。看着一个个小网红的崛起,每个人都想着属于自己的那个成名的“15分钟”。
在这条道路上,多少人磨刀霍霍,可是最终一试锋芒崭露头角的毕竟是少数。
02.无知比知识焦虑更可怕
知识焦虑如此普遍,如何解决?
我始终认为,焦虑来源于目标的缺失,所以所有的焦虑唯一的解决之道都是:重新考虑自己的目标,明确它,让它像在清晰的镜子里一样呈现在你的脑海里,然后朝着目标去行动。
知识焦虑的处理也是如此,明白自己要去向哪里,需要哪些知识,能够持续学习一种东西的唯一源泉是——刚需。只有需要,才会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
有一阵子,我脑子里产生了很多计划,学瑜伽,学古筝,学写作,学画画,可是最后真正开始并坚持下来的只有写作,因为写作是我的刚需,梳理情绪需要它,整理思想需要它,看着日益累积的字数,我的内心日渐清晰。在此基础上,我将自己的课和要购买的书都进行了归类,哪些是刚需,哪些是软实力,哪些是消遣。
以前我讨厌焦虑,因为这种状态不自在,生命状态不奔放,可是现在我认识到,比焦虑更可怕的是无知,比无知更可怕的是封闭,而无知往往会带来封闭。
跟一个从没出过山村的人谈论外面的世界,只会产生两种结果:要么给他带来极度的不安全感,进而走出去带来心智的提升;要么给他带来极度的不安全感,使他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进而在自己的壳里钻的更深。
焦虑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和封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