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小的孩子也是有思想、有记忆的独立个体,平等与尊重孩子是家庭教育的基础。亲口答应孩子的事情,无论大事还是小事,一定要遵守诺言。
——1——
某天晚上,祺祺突然要跟我一起睡在大床上,怎么也不愿意回去小床上睡。
大床不大,如果祺祺睡在我们中间,可能会导致我们三个都睡不好。
多番沟通之后,我让他跟爸爸电话商量一下。
于是,他在电话中提议爸爸晚上去“有书的那个房间”睡,而他要“陪”妈妈睡在大床上。
当时,爸爸在加班,很爽快地答应了祺祺。
于是,祺祺欢呼着挂了电话,和我一起睡了。
爸爸加班到凌晨回来,一声不吭地抱起祺祺放去他的小床上。
祺祺在熟睡中哭闹了几声,又困困地入睡了。
但是,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面,他时不时就爬起来哭几句:我不要睡这里,我要和妈妈睡。
最后一回,他终于哭醒了。
我隐约看到一个黑影子跪在小床边,扶着窗栏,一边看着我们,一边忍不住小声抽泣起来。
我没吭声。
过一会,他转过身抱起小枕头,再看了我们一眼,就趴在自己的床尾处,抱着枕头伤心地抽泣,小身板一抖一抖地越哭越大声。
我赶紧叫醒爸爸,爸爸过去把祺祺抱来我们的大床中间,一边在我们的安慰之下,一边沉沉地睡去了。
第二天早上,祺祺醒来,我就替爸爸慎重其事地向他道歉(爸爸一早已经上班去了):祺祺,昨天晚上,爸爸答应了让你睡在大床上,可是,又把你抱回小床上,他没有说话算数,这样是不对的。爸爸说了,要向你道歉,对不起。
祺祺听了以后,委屈地哭了。
就这个事情,我特地给爸爸认真而严肃地进行了一番沟通。
爸爸感慨地说:没想到那么小个孩子,这么有性格啊。睡得那么熟,也坚持要让自己醒过来睡大床,真没想到啊。
别以为孩子年龄小,偶尔欺骗一下无所谓,也许他会忘记之前的承诺。
其实,再小的孩子也是有思想、有记忆的独立个体,平等与尊重孩子是家庭教育的基础。
亲口答应孩子的事情,无论大事还是小事,一定要遵守诺言。
因为孩子在还不知道什么是谎言的时候,他会相信:知、信、行合一。
一旦大人在孩子面前失信,孩子便会从伤害中怀疑:是不是听到的和看到的,做到的,可以不一样?
如果有一天,孩子不再对你的“欺骗”表示抗拒和受伤了,那么可怕的事情已经到来:他已经习得“谎言”的力量,甚至会利用“谎言”来达到某些目的来。
——2——
第二天晚上,祺祺爬到我的被窝里蒙住脑袋,跟我说:妈妈,我躲在被子里,爸爸就找不到我了。
原来,小家伙记起了昨晚被爸爸失信的事。
于是,我跟他说:爸爸昨晚那么做是不对的,但他只是希望和我们睡在一起啊。
祺祺很生气地嘟着嘴说:不要!我不要爸爸回来!我要他永远都不回来!
我有点吃惊他用了“永远”这个词,于是,跟他说:这不行,你还是打电话和爸爸好好讲道理看看吧。
他同意了,接通电话就说:爸爸,你不要回来了。
爸爸问他,为什么?
祺:因为我要睡这里。不要回去我的小床上。
爸爸:那爸爸睡哪里?
祺:你可以去有书的房间睡吗?
爸爸:这样啊!那你可以去你的小床睡吗?
祺:不可以。爸爸,你把我抱到小床上这样是不对的!
爸爸:那我是要把你抱到地上吗?
祺:不行,地上没有床。
爸:那爸爸改天给你买个新床睡,你现在先睡小床好吗?
祺:不好!爸爸,你不要回来。
爸爸:爸爸为什么不要回来?
祺:因为我讨厌爸爸!
爸爸:为什么讨厌爸爸啊?
祺:因为我不喜欢爸爸啊!
……
晚上爸爸回到家,看到睡在大床上的祺祺,跟我小声地商量起来:不如把小床的围栏打开,紧靠在我的床边,这样祺祺滚来滚去也可以睡回小床上去了。
结果,没一会祺祺醒过来,迷蒙着小眼睛,看到小床这般摆放,立刻生气地爬起来,不论我们怎么解释说:小床是用来保护他不掉下去的……
他也听不进去,生气地使劲把小床推开。嘴里恨恨地念叨:我不要睡小床!我不要!
最终,孩子折腾累了,才慢慢睡去。
我俩不禁感叹:失信于孩子,不仅仅是伤了孩子的心,更是严重影响了亲子关系,大大损伤了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
有些孩子为什么会反叛?
很多时候就是因为他受到了心灵的伤害,他需要用“对抗”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尊严。
也许大人无意间的一个“谎言”或者不兑现的“诺言”,在大人看来无足轻重,可正是这些小事,一步步地把孩子对家长的信任“扼杀”。
一个总被失信的孩子,可能会对所有的人和事都充满不信任感,那么他的内心世界是毫无安全感的,渐渐也会学会使用“谎言”来应对某些特定环境。
——3——
也许你会说,面对孩子,总会有需要“撒谎、欺骗”来解决一些小问题的时候,比如,说一些“善意的谎言”,难道也不可以吗?
如果孩子不知道“谎言”是什么,过于单纯,不是很容易被坏人“欺骗”,损失更大?
善意的谎言,前提是善意的。它的最终结果是:哪怕孩子识破谎言,结果也是让孩子乐于接受的,不会伤害内心的“谎言”。
比如:圣诞节的圣诞老人会给他送礼物,这就是美好的善意的谎言。终有一天他知道了事实的真相,对他而言,是不存在伤害的,反而是满满的爱和幸福。
“谎言”当然也不是一颗毒药,不能被孩子知道,不能被孩子触摸。
在孩子还没有能力很好地鉴别是非时,家长要尽量保护孩子的纯真世界,首先,让孩子相信且看到世间美好的一面,让孩子先成为言行一致的真君子。
当孩子有一定辨别是非能力的时候,要适当地通过一些案例给孩子沟通“谎言”是什么,为什么有些人会撒谎,谎言又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正面了解“谎言”的真相,教孩子辨别不怀好意的谎言。
但一定记住:言传身教很关键,平等尊重很重要。我们自己一定不能对孩子撒谎,我们也不能在孩子面前对他人撒谎。
坚持这个原则,才能让孩子保有一颗真诚的正义的内心,同时坚定地竖立家长在孩子心目中值得信赖和尊重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