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 又名《命自我立》, 作者是袁黄,(即袁了凡),该书讲述了他以其亲身经历教戒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的故事。
书中阐明"命自我立,福自己求"的思想,指出一切祸福休咎皆自当人掌握,行善则积福,作恶则招祸;并现身说法,结合儒释道三家思想以自身经历体会阐明此理,鼓励向善立身,慎独立品,自求多福,远避祸殃。
了凡先生少年时偶遇通晓皇极神数的孔先生,孔先生为了凡先生起数,他算的了凡先生第二年县考童生,得第十四名,府考得第七十一名,提学考则是第九名。
后来孔先生又为了凡先生卜算终生运程,他算得了凡先生某年应考第几,某年应当补领,某年当贡,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上任三年半即宜告归,还算了凡先生53岁,8月14日丑时,当寿终正寝,孔先生还说,只可惜了凡先生一生没有子嗣。
自此以后,凡遇考试,每次名次的先后,都不出孔先生的定数,从此以后了凡先生变得妄念具灰,淡然无求了。
后来了凡先生在栖霞山拜访云谷禅师,云谷禅师说,凡人未能达到无心,无心就是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外面不会被五欲六尘、名门利养所诱惑,内心不起贪嗔痴欲的妄念,达不到这个境界终为阴阳所束缚,不能超越阴阳五行数理的范围,安得无数?
云谷禅师告诉了凡先生,惟有平凡的人有定数,极善之人,数就拘他不定,而极恶之人,数也拘他不定。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佛教经典中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这些都是事实。妄语是佛家大戒,诸佛菩萨又怎会说假话骗人呢?
六祖慧能在《坦经》中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只要能回头,向自己内心里面去求,内心有感,外面自然有应。感应道交,没有不通的。那就不是只得道德仁义,也可得到外面的功名富贵。
内外双得,这样如理如法的去求,才真正有利益,真正能够得到,若不能反过来向内心去反省,而只有向外面去攀援追求,这样求之,固然有很多方法门道,而能够得到的还是原来命中有的,并不是求来的,命中没有的,还是求不到,内外双失,内心失去道德仁义,外面失去功名富贵。不从内心去求,所以没有利益。
生儿子,有修百世之福德的人,一定有百世的孝子贤孙,来保持他的家道不衰;有修十世之福德的人,一定有十世的孝子贤孙,来保住他的家道;有修三世二世之福德的人,一定有三世二世的子孙来保持他的家道;那个没有后代的,或者出了不肖子孙的,那是没有修福,福德很薄的缘故。
不惟科第这种事情,世间能够享受千金之财的人,一定是千金的人物;能够享受百金之财产的人,一定是百金的人物;应该饿死的,一定是饿死的人物。天道,只不过是因为其材而顺其自然,几时曾经加丝毫的意思在上面?
务必要积功累德,务必要包容别人的过失,务必要爱惜自己的精神,从前种种的过失,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改过自新,譬如今日之再生。这就是义理再生之身。血肉之身,尚且有个数理在,义理之身,岂不能以感格天然之道?
《太甲》曰,天作孽,尤可为,自作孽,不可活。《诗经》上说,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易经》为君子说,谋求趋吉避凶之道,能改过迁善,自然逢凶化吉。若言天命有常,不能改变,吉如何可趋向,凶又何以可避免?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云谷禅师告诉了凡先生,你若能一心向善,谦虚改过,努力修德,何愁功名不立,不得子嗣呢
凡是祈天立命,都要从无思无虑处去感格。孟子讨论立命之学,他说夭寿不二,在我们一般人的观念中,夭折与长寿,这是两桩事情,是至二,是两个不同的极端,当我们不起心,不动念,什么是夭折,什么是长寿?
这就说明外面这一切差别对立的现象,都是从我们自己妄想,分别,执着所生起,若不起心,不动念,这一切的差别对立都不存在了。
所以说我们要立自己的命运,转变自己的命运,都得要从这个地方做起。丰欠不二,可以立贫富之命,夭寿不二,可以立生死之命,人生在世,唯有生死最为大事,所以说,讲到夭寿,关系到我们的死生大事,如是,则一切顺逆的事情也全都包括尽了。
至于修身以俟之,修就是把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这叫修,俟就是我们将以什么样的心态来等待,不能有一丝一毫觊觎非分之妄念,不能有一丝一毫将迎攀援的妄心,如果有这些妄念起来,皆应当把它斩除断绝掉。修学,如果达到这个地位,直接造入先天清净的境界,这便是真实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