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你相信吗?改变提问方式,可以让你变得更加幸运。
在平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在遭遇一些事件和问题。
而就在接触事件的一刹那,我们会问自己一些问题,你向自己提了什么样的问题,就决定了你的命运走向。
说得你一头雾水?没关系,我们可以还原一个场景来具体说一说:
假如你今天刚到公司,就收到了一封让你头大的客户邮件,你项目组负责的一批商品在流通中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导致客户没能按期收货发生了损失,所以发邮件质问身为负责人的你。
本来是美好的一天,就因为这封邮件化为了泡影。
“Oh shit!”你不自觉的开始在心中提问:“是谁出了问题?一定是小张那个环节,他已经犯过好几次这样的错误了!他怎么能笨成这个样子,真想辞退他……”
读到这的时候你可能会全身发紧,因为问出这些问题后你的心情只会越来越糟,你已经进入了评判者的心态,最终让你陷入评判者泥潭。
但如果我们换一种提问方式怎么样?
再回到看到客户质问邮件的那个时刻,你向自己换了个方式提问:“发生了什么?这件事情目前的补救措施是什么?我能做些什么让客户的损失降到最低?”
怎么样?这样的提问方式是不是好多了,这种心态和评判者心态相对,叫作学习者心态。
如果选择了用学习者心态来提问,不出意外你接下来会想出一些解决办法,然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将事情控制住。
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遭遇着问题和困境,所以我们每时每刻都面临选择。
在我们面前有两条路:评判者心态和学习者心态。
选择评判者心态会让你陷入当下困境中不能自拔,而选择学习者心态则截然相反,让你把注意力放在解决事情的本身上,变得幸运。
【02】
其实关于评判者心态和学习者心态的观点,来自于著名的高管教练梅若李·亚当斯。
她在她的著名书籍《改变提问,改变人生》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选择地图。
面临问题的时候,我们就像站在了一个选择的路口,评判者心态和学习者心态能把我们带入不同的境遇之中。
我们经常会被这样的问题萦绕于脑海,挥之不去:
“为什么我如此失败?”
“他们为什么都那么笨?”
“何必白费劲?”
当我们开始问自己这些问题的时候,就会感到不知所措,仿佛生活中的一切都开始破碎?最终陷入书中反复提到的“评判者泥潭”中。
而转换提问式思维,观察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进入学习者心态,能够让我们提出有利于结果的更好的问题,引导我们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改变思维是改变人生的关键,而提问又是改变思维的钥匙。
【03】
但是我们都是凡人,在面临难题的那一刹那不可能一下子处于学习者心态,幸运的是在“选择地图”中,是有一个转换道的。
这就让我们在面对问题时可以实现:本来是处在评判者心态中,但是通过调整进入转换道,转向学习者心态,变得幸运。
那么怎么进入转换道呢?这个转换的秘密究竟是什么呢?
作者梅若李·亚当斯也给出了一个转换公式——ABCC选择法。
A(awarw)——察觉,我现在是处于评判者心态吗?
B(breathe)——深呼吸,我是不是需要停下来,退后一步,更客观地来看这件事情?
C(curiosity)——好奇,我是否了解所有的事实,到底发生了什么?
C(choose)——选择,我的选择是什么?
当时看完这个ABCC选择法,我觉得特别有意思,因为我刚刚经历了一次ABCC选择法的使用,让我从焦虑的情绪中摆脱出来,完成了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只不过当初我貌似还不知道我居然是运用了这个转换公式而已。
事情是这样的,前几天我接到了一个紧急的任务,3天时间必须提交一个客户方案,而这个客户涉及的领域是我之前没有任何了解的。
拿到客户提供的资料后,我更是头大,天啊!厚厚的文档资料摆成山了,光是消化这些资料就得几天时间吧!我当时立即陷入了评判者心态:“为什么我总要面对这样的急活?我还有很多其他的事情,乱死了!我是不可能完成的!”
但是那天晚上,我自己找了个安静的地方平复了一下心情,神不知鬼不觉地使用了ABCC公式。
A,察觉。我对自己说:“我今天白天可能是太焦虑太急躁了,对待这件事情的态度不大对头。”
B,深呼吸。我开始让自己冷静下来,更客观地看这件事情,也许完成也不是没有可能。
C,好奇。我是否了解所有的事实?再拿出那些资料,仔细审视了一遍,发现有很多是重复的,还有一些是之前的案例参考,其实3天的时间合理安排,我确实是可以做到的。
D, 选择。我的选择是先把其他的琐事放一放,针对这个方案给自己列个时间排期,按照时间进度完成。
第一天查阅资料;第二天构思列出方案的大纲,搜集其他相关资料,正式开始写;第三天继续撰写+修改。
得出了这个行动计划以后,我的焦虑感瞬间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就是将注意力专注在当下要做的这些事情上。
后来我真的在三天内提交了方案,而且效果反馈也出人意料的好。
这件事让我认识到,与其花费时间和精力在焦虑、纠结、烦躁中,不如转换思维去提问,考虑解决方案是什么,从而推出下一步行动。
【04】
遇到任何问题,我们都不应该像蜗牛的触角那样,碰到了什么就缩进壳里,我们更应该跳出来看清自己和整件事情,做出正确的判断。
后来复盘的时候,发现这个改变提问的理论其实跟笑来老师提到的元认知能力很像。
元认知能力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觉察、自我反省和自我调节。
我恍然大悟,之所以我能够遇到问题及时转换提问方式,是因为早就接触过类似的知识。原来知识真的都是相通的,不管说法怎样,都能够指导我们更好的学习和进步。
所以从今天开始,遇到问题试着想想选择地图吧,不要马上做出判断,尝试将评判者心态转化成学习者心态,相信你也会因此幸运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