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候的周王室的统治地位的下坡路像是坐了高铁一般极其的迅速,在这个时候周王室的实际统治地位基本上就相当于完全没有了,有也仅仅是名义上东西。在这个时候周王室当年分封的诸侯随之也相继崛起,成为那个时代的霸主。
各个诸侯国不断发展自己的经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朝着未来不断的摸索。
战国末期立足于华北平原的赵国想要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继续生存下去,唯一要做的就是提升自己国家的综合实力。
尤其是在公元前326年这一段时期,这个时候赵武灵王也才刚刚接受赵国,赵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危难之中,显然接下来首要面临的问题就是生存与发展!
对于刚刚接任赵国的赵武灵王来讲,虽然赵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自己的年龄尚浅、且对于处理政务的经验也不是十分的得心应手;在西边有商鞅变法成功的强秦;东边有强齐虎视眈眈;在北边还有林胡以及楼烦时不时的骚扰,在这种腹背受敌的情况之下赵国也是吃尽了苦头。但是赵武灵王也并未由此灰心丧气,痛定思痛之后赵武灵王决定在赵国实施改革,从而增强国家的实力与军队的战斗力。
赵武灵王的内心十分的明白如果想要摆脱被诸国欺辱的窘境,那么就要建设一支能够打胜仗的军队。
在这件事上赵武灵王也是十分的用心,他观察每次赵军的作战发现赵军的服饰会影响赵军的作战,紧接着赵武灵王在军队改革中就效仿胡人将军中服饰改为紧身窄袖的服饰,军队的风貌一改之前军服宽大松散的样子,战士们也变得十分的精神。
于当时而言改革在一开始就受到了顽固派的强力抵抗,并且赵国老百姓也十分的抵触。毕竟他们所穿的服饰是赵国的文化象征,它代表的是一个民族。
然而这还是抵不住赵武灵王要改革的决心,在内部他先说服了王室宗亲,之后又对满朝大臣逐一攻破,直到最后在全国推行,赵武灵王的每一步都做到了细之又细。再加之赵武灵王本人就以身作则,起好了带头作用毕竟赵武灵王是王,众人还是无法抗拒的,慢慢的赵国百姓也就接受了。
赵人模仿胡人的穿着对于赵国军事实力的提高有着显著的作用,赵国军对改革之后士兵变得轻盈灵活,增加了士兵的灵活性。
从另一方面来讲,赵国吸取了北面游牧民族“胡服”习俗,长远来看,更有利于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汇。
不仅如此赵武灵王还减少了车乘的训练,全部改为骑兵射箭。赵武灵王对赵国的改革在历史上也是十分的著名,史称“胡服骑射”!
与春秋时期传统的车乘之战相比,“骑射”更符合当今的战争需要。并且大大的增加了军队的战斗力,一改车乘的笨重。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之后让他看到了赵国的未来,赵武灵王的野心也不断地愈发膨胀,尤其是在灭掉中山国之后,赵国的领土得到了极大地扩张之后,赵武灵王的野心更佳的控制不住。
开始想着与自己本是同源的秦国一决高下,于是乎赵武灵王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将王位传给太子赵何,自己则统率兵马,要的就是与秦国一决高低。
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来讲,赵何并不是赵武灵王的嫡长子,而是先有的赵章在有的赵何。这就使得赵章的内心十分的不平衡。
这也就有了赵章后来谋反,为“沙丘之乱”埋下了伏笔。在赵章的谋划下他成功的将赵国重臣肥义斩杀,只不过没过多久这场公子成、李兑等在平反的过程中就将赵章给杀死。赵武灵王也就这样痛失了一位爱子以及一位权臣。
这样一来公子成以及李兑等人又担心赵武灵王将来清算,所以一不做二不休活活的将赵武灵王饿死在沙丘宫中,赵武灵王英明一世最终却落得个这样的下场,不得不让人感到唏嘘不已。
原本的这一切都只是赵武灵王的布局,然而这样的变故却着实打了赵武灵王一个错手笔记,赵武灵王的一切谋划也都随之烟消云散。
于当时而言赵国确实有与秦国一决高下的能力,只不过赵灵王虽然胸花谋略,但是却又有些天真。随着“沙丘宫之乱”的发生赵武灵王才意识到自己英明一世糊涂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