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我参加了2019兴成长计划这个培训,已经学习了三节课,时老师的讲座真是精彩,课后作业也是别出心裁,让我收获满满,受益匪浅。
网络学习的质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习者的自觉。在培训学习的过程中,我坚持认真聆听了老师的精彩阐释和真知灼见,查看了平台上上传有关的文本,点击浏览了辅导老师的点评和其他老师们所发表的作业,教学设计,按时完成作业、发表评论等,这些已成为了我的习惯,充实了我的生活。通过培训让我真正意识到自己的渺小与孤陋寡闻,意识到了自己如同井底之蛙,意识到了自己在阅读教学中的不足和更加明确了今后所要努力的方向,同时也激发了我对教育事业更加真实的爱恋和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层的理解。下面我谈谈我对阅读教学个人看法。
传统阅读教学模式影响深远。
“四部曲”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依旧能见其踪影。每节阅读课总能见到这四个步骤:“词语解释”、“分段和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这种阅读教学模式偏重于教师的讲读,以自己的权威话语来代替学生独立的阅读思考;注重对教材文本机械的肢解与分析,造成文本解读的支离破碎,破坏了文本整体流动的美感和气韵,忽视了整体感悟,忽视学生语感的养成,不利于学生审美素养的提高;没有给学生留下读书、思考的时间,从而致使许多学生根本不会阅读。学生在这种阅读教学模式下对教师产生严重的依赖心理,根本不愿去思考,只等着教师将标准答案“喂”给自己。
阅读教学中过于注重形式,轻视文本。
语文课堂上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带着学生匆匆忙忙肢解完课文,不管学生是否完全理解和掌握,就“拓展”“迁移”一下,仿佛不提升课的“品位”,就不足以体现新课改的理念。如有些语文课上,多媒体课件如Flash动画和powerpoint充斥课堂,令学生眼花缭乱;还有些则是一会儿歌曲欣赏,一会儿乐器演奏,令学生不知所措。教师用新形式、新技术代替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文字的体认,这种弱化文本、游离文本的“拓展”“迁移”,只能是舍本求末,得不偿失。
阅读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改以来,大家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语文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回答主动,教师赞美不断,师生互动活跃。在公开教学中这种现象尤为突出。但是细细思索之下,却发现这种师生之间的互动并非如我们所愿。这种热闹的背后可以发现:学生无须细细体味文本便可侃侃而谈,表面上热热闹闹,实则空空洞洞;教师心中没有学生,没有充分考虑到他们的个体差异,没有根据他们的年龄、性格、生活阅历、阅读经验等特点来进行阅读教学,实际 情况是大多数情况教师主导甚至是主宰着整个课堂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依然被屏蔽着。
通过培训让我认识到,阅读就是一个主客体之间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会不断地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积累去顺应、同化文本所负载的信息,文本所负载的显露或隐藏的见解、意愿也会影响学生这一主体。《课程标准》指出:“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学生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学习活动作为学习者个体的一种自主活动,别人是无法代替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摈弃支离破碎的分析讲解,要引导学生以自己的知识背景、生活体验等去感受语言,立足文本,超越文本,最终回归文本。同时教师要及时给学生释疑解难,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促进学生的自我建构。《课程标准》还提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只有当阅读主体的个性与文本或全部或部分相契合时,个性与个性的碰撞才会产生情感的共鸣和个性的火花。教师要引导学生和文本进行对话,鼓励学生释放个性,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理解和感悟。
接着来我会更加认真学习,把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