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久以前,写过一篇文章《酸甜苦辣,此谓人生》。是的,不仅人生充满酸甜苦辣,同样作为一门课程,也体现了酸甜苦辣。
01.数学课的酸与甜
教了十九年的数学,有时候感觉数学很有意思,但有时又觉得数学甚是枯燥乏味。这种食之不甜、弃之不舍的感觉犹如生活中的酸。
数学中经常遇到难题,甚是考验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当思考很长时间,还是求之不得后,于是茶饭不思,昼夜思考时突然间灵光乍现,找到了解题的思维入口,像是吃了一枚开心果,甚是兴奋,这个叫做尤里卡时刻。
我想这种尤里卡时刻只有在数学解题中,才会时常光临。如果用味道来形容,我想此时,数学应该算是甜的吧。
02.数学课的苦
作为一个数学老师,感觉在教授新课的时候,激情有些四射,学生听起来也比较感兴趣。但鉴于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必须辅以大量的练习,而反复地练习容易让学生疲倦,进而丧失兴趣。
因此,发现在上新课时,大部分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倾听也比较认真。但当上练习课时,有一部分学生总是按捺不住,躁动不安。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情景呢?又怎样改变这一现象呢?
观摩名师的课堂,发现授课内容基本上都是关于新课的教学,很少涉及练习课或复习课。
估计名师们也感觉上练习课没意思,或很难上得有深度,再或者很难体现教学的效度,抑或是很难把握练习内容涉及的广度,也可能突破不了思维生长的高度,这样就很难出彩吧。
毕竟练习课是数学课的三种课型之一,而且和新授课地位不相上下。如何上好数学练习课,值得深思?这是数学课的苦。
03.数学课的辣
练习课和复习课不好上,同样对于数学作业也是非做不可。这里的作业涉及数学课堂作业、课外作业和家庭作业。
最近看了刘善娜老师写得《这样的数学作业有意思》。发现原来授课老师爱动脑筋设计作业,可以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作业变得新奇有趣,这样的作业让学生兴趣盎然,富有挑战性。
刘老师设计的探究性作业形式多样,她善于用类比、推理,举一反三地让学生在知识的领悟中进行迁移。
像路灯问题、楼层问题、锯木问题,皆可称之为植树问题,她把这些散状的知识点收于一线,利于学生吸收。此外,还发现她把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作业形式丰富多样。
小学阶段儿童的特点可以用“四好”来概括,即好玩、好动、好奇、好胜。针对这些特点,刘善娜老师打破常规布置作业的方法,抓住学生喜欢涂画的特点布置充满创造性的探究性作业,让数学作业变得有实效,打破重复刷题的传统模式,把做作业变成一种自我调节的学习过程,吸引学生主动投入。
在这本书中,刘老师布置的作业形式之一就是让学生出试卷命题。试想学生要能做到出试卷的程度,首先他得把数学内容进行结构化整理,通过罗列重要的知识点来梳理思维框架。
由此想到我家大宝,在上小学时有一个特殊的癖好就是出试卷。每每考完试后,他既不看电视或书籍,也不出去玩,回家就开始一本正经地出试卷。待到第二天出好后,开始找小朋友玩,然后他把自己出好的试卷让人家做。
久而久之,大家对他避之不及。对此我深表同情,也可以理解,大家刚考完试,谁想再做那样一份试卷,里面还有不少刁钻古怪的题。
进入初中后,他不再出试卷了,许是所考的科目太多、容量太大,太费时费力了吧。也许在无意中,老大这一做法,误打误撞地契合了数学的结构化思维发展。
我想人生总得来点辣,波澜不惊的生活容易让人感觉乏味。同样,一成不变的作业形式也让学生食之无味,如同嚼蜡。所以,布置作业时,不妨变一变,给学生一点“味觉刺激”——来点辣味,也许效果会意想不到。
完整的人生,离不开酸甜苦辣。数学课作为一门课程,同样让人感觉到它独特的酸甜苦辣。但只要把苦与辣做得别致一些,也许学生会“甘之若饴”呢?值得深思与开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