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给人的印象总是哀伤的,总是阴天下雨,今年也不例外,不知道半夜什么时候,淅淅沥沥的小雨已经打湿了街道。我还未睡觉,正在看手机,台灯忽然灭了,哦?难道是停电了?想起来了,装空调时厨房那边打了一个洞,一下雨就会短路。果然早晨起来,对面公园一片安静,吊嗓子的打太极的都没了音,整个城市沉浸在安静的小雨中。
清明节是古人对大自然观察(天道),气候和农业规律(地道),和总结人性及社会关系(人道)的智慧的结晶。它不只是传承了一种传统文化,让后人学习介子推的淡泊名利及不忘感恩之品德,以祭祖的形式流传下去,使后人不忘祖宗、缅怀先人,并且在祭祖风俗中突显尊重年高望重的族人之地位和作用,得以维系中国人庞大的宗族关系,血脉相承。它还符合节气需要,对农业耕种产生影响。在古代这个时候禁止烟火,有利于防止人为造成火灾;而清明这两天的雨水也正有利于预防天气干燥、防止山火。这是勤劳的人们长期劳动生活经验的总结。禁火的同时,吃冷食,代表护生,冷食估计应该是面点,这符合祭祀之斋戒,也代表此一时节属于护生时节,因鸟儿正在哺育幼鸟而禁山,因母鱼肚中有鱼子而禁河。清明又是播种插秧、植树造林的季节,“点瓜种豆,清明前后”、“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等农谚反映着古代劳动人民按照节气安排耕种和植林的情况。而此时踏青更是回归大自然,采集阳气驱赶阴霾,欣赏桃花梨花盛开的好时节。
总之,祭祖就是缅怀先人,禁火、斋戒、护生、踏青是保护现在的人,植树则是造福后人。因此不能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对天地人规律的总结,并将它演变成风俗习惯在后代中渊远不断地传下去,间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