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大学招生,至少有两项对亚裔不利的规则:“校友子女优录”(legacy admission) 和“平权法案” (Affirmative Action)。
所谓“校友子女优录”是指如果申请大学的学生的父母家人是本校的毕业生,那么在同等条件下,该候选人会被优先考虑录取。在美国,据说有四分之三的大学和几乎所有的文理学校都有这一政策。所谓校友主要是指本科毕业的校友,有部分学校也会考虑研究生毕业的校友。由于美国大学录取的条件有很多主观判断在里面,所以即便是“同等条件”也具有很大的弹性。虽然备受争议,但这是一个放在台面上的规则,学校的理由是考虑到录取的产出率,因为校友对学校更有感情,所以校友子女一旦被录取了,最后选择接受的可能性更大。
其实我想很可能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要吸引校友的捐赠。美国大学的一个非常重要也比较特别的收入来源是校友的捐赠基金(endowment fund),其规模在其他任何国家都是无法比肩的。早在1638年,John Harvard 将他收藏的所有图书和一半的资产捐献给了哈佛学院。而在1715年, Elihu Yale 给当时的康州大学学院捐了一大笔钱,学校也改以他的名字命名。所以哈佛和耶鲁目前拥有全美最大的两个捐赠基金。这些捐赠基金都主要是靠校友捐款,由专业人员进行资产管理,有着明确的使用规定,部分投资收益用于学校的开支。2019年哈耶普斯的捐赠基金规模分别高达409亿,303亿,259亿和277亿美元。学校的融资是作为校长的重要任务之一。而通常一家几代都是校友的家庭,对学校的感情深厚,更有给学校捐钱的习惯。
“校友子女优录”在美国名校的录取结果中基本属于向白人和犹太人倾斜。在美国的亚裔因为立足时间不长,相对缺乏深厚的经济基础,同时总体上也缺乏捐赠的意识和意愿,所以难免在这一规则之下处于劣势。
美国的“平权法案”是一项最初在20世纪60年代由肯尼迪总统签署的法案,目的是减少在雇佣招聘员工过程中因为求职者的种族、肤色、性别等因素而造成的歧视与不公。可惜由于法案试图减少对少数弱势群体的’不公平’,而在申请学校中亚裔普遍在校成绩好,标准化考试分数高,不属于“弱势”,亚裔的录取比例反而因为要追求“机会平等”的表现而被“公平”掉的。 虽然加州在1996年经过激烈的讨论最终通过了该法案的修正案(即209法案),“不得以种族因素为大学录取标准之一”,近来也因为全国上下轰轰烈烈的黑人反种族歧视而重新被提出来要再次被修正,试图取而代之的“种族配额平权法”(即ACA 5提案)也刚刚在加州众议会上得以通过。一下子,加州的亚裔都群情激愤起来。
这种按照配额招生的绝对公平,对于亚裔来说确实是最大的不公平。记得在四,五年前有一位在芝加哥大学读书的名叫Vijay Jojo Chokal-Ingam的印度裔美国大学生,由于担心自己作为亚裔的身份难以挤进竞争激烈的医学院,就考虑另辟蹊径。因为他本人长的比较黑,他就剃了个光头,滥竽充数地假称自己是黑人,申请加入了非洲裔学生会。而恰巧当初他的父亲因为喜欢NBA黑人篮球明星Jo-jo而给他起了一个带有Jojo的中间名,他就干脆直接放弃了Vijay这个一看就是印度人的名字,改叫自己Jojo。就凭着这个黑人的假身份,他成功地以3.1的GPA,被平均录取成绩高达3.7的St. Louis 大学医学院录取了。而在一年之后,他从医学院退学,将自己的这一亲身经历写成书出版了,书名就叫《几乎是黑人》(“Almost Black:The True Story of How I Got Into Medical School By Pretending to Be Black”),希望借此引起人们对于矫枉过正的平权法案的关注和反思。
其实所谓的公平永远都只能是相对的。就像中国国内高考在各省不同的招生分数线一样,作为江苏籍的考生,看着旁边来自上海的学生,很难觉得是公平的。而如果用湖北的录取分数要求内蒙古的学生,大概也很难让许多内蒙古的学生感到有上大学的希望。
不过有一点我觉得非常重要,那就是公平的学习机会一定不能只从大学开始。记得听过作家Malcom Gladwell的一个博客,讲的是美国各大名校拼命提供奖学金和特别名额试图吸引优秀的黑人学生,但都在抱怨很难招到人。其结果实际上是所有的名校都在试图招揽人数十分有限的同一批黑人。而其中问题的关键是这些特别的奖学金和招聘政策来的太晚了。对于很多聪明也爱读书但因为家庭条件不好而失去了良好的学习环境的黑人学生来说,到了申请大学的时候,他们其中绝大多数人都早已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或者根本没能走到顺利地读完中学这一步。所以要想提高优秀的黑人学生在大学中的比例,要从小学就开始提供有效的帮助,让他们得以保持对学习的兴趣并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
面对升学竞争压力日益加大的在美亚裔,需要向犹太人学习,积极地参政议政,也要跳出亚裔的圈子,寻求更多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